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叙事对建构民族"想象共同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电视剧<大宅门>中,由于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的失落和性别视点的盲区,民族叙事充斥着一种男权话语,遮蔽了历史叙事中的性别主体问题,对此,女性主义文化批评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边城》在重塑中国形象时其叙事基点是张扬民族伦理;民族伦理表述框定着文本的性别叙事:失衡的自然性别设置、抽空与变形的社会性别意涵、诗性叙述背后的传统性别文化逻辑、女主人公的“失语”与“假借”、一潜一显两代女性的爱情悲剧与民族历史文化命运表里互衬的结构等,形成了特殊的民族社会性别形象;在女性及“边城”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寄予了作者关于民族和自我的想象,隐含着“内部东方主义”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3.
怒族是云南特有的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较少的民族。怒族社会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共生特征,其中既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使然,也有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怒族社会在交流与碰撞、融合与排斥、重构与再生的多元嬗变过程中,呈现族群性别的平等与尊重、圆融与发展,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独特因素。多元文化中的怒族性别承载主要体现在怒族服饰、日常用品、居住、节庆、饮食等方面,分别其性别配置理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形式、途径、手段和机制,探索怒族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男性参与保护怒族传统森林文化,复兴本民族生态生存方式和生活经验,发展怒族社会区域经济,建构怒族两性合力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生态系统,怒族人民才能在认识自然、继承祖先生态生存经验的总结中获得发展的良性启迪,并在不断了解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他民族文化占有、甄别、挑选、为我所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族群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西藏妇女的传统“沉寂”与现代化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国内研究成果多以历史研究方法,论述藏族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理论研究深度。通过对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女权主义发展介绍,分析研究了作为“无区别群体”的藏族妇女形象历史表述,关注于藏族妇女在妇女中与民族中的“双重边缘”性,强调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间的双向关系。西藏妇女研究,需要将其纳入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借鉴,需要关注妇女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5.
经济文化类型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回答的是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问题。少数民族生活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传统生育性别文化积淀很深,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规范,导致少数民族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都较高,本文以贵州为例,借助人类学中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少数民族生育行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现实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性别、城乡、回汉分类差异,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宁夏大学2819名新生进行了测查。经过分类比较发现,性别、民族、城乡主效应均不显著,城乡 民族存在交互作用,城乡 性别、性别 民族没有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没有差异,但症状项目类型上有差异。在有差异的症状项目数上,男生高于女性,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但具体分析发现,性别、民族、城乡间的差异是相互影响的。由此得出结论,影响分类比较结果的因素相当复杂,且相互作用,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模塑。从晚清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中男西女”的联姻想象,到上世纪50-70年代文化空间的“厌女情结”,以及最经典的民族国家叙事对“新时代的女性”的意义设定,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实际上一直是被性别化了的。因此,从性别视角介入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不容忽视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刘传霞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与性别意识建构》一文中认为,性别是建构的,主要是由文化所建构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它与种族、国家、民族、阶级等身份的认同交织在一起。与传统社会固定不变的性别认同不同,现代社会的性别认同并不是个人特性,它与变动的社会密切相连,所以,现代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建构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关系中进行多次的重复才能确立。与西方国家、第一世界相比,一直处在文化与政治激烈动荡中的现代中国人,就更加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最基本的主题和意象,也是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死亡的恐怖和丑的背后隐含着史诗的创作者对真、善、美的表达。哈根之死和许特格之死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崇高之美。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的死亡以及尼伯龙根宝藏的失落除了与个人命运的悲剧相关,还隐含了民族命运、民族性格的悲剧以及性别和人性的悲剧。史诗中的狂欢是向死的狂欢,表现了德意志人独特的死亡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人类,无论何种民族,何种种族,都会因为性别差异造成性别分工,享有性别特权。而女性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享有的特权常常被消解和忽略,甚至是被限制和被压抑的。《妈妈的女儿》作为一部奴隶社会制度下彝族妇女吟唱不幸和凄凉身世的民间诗歌,让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其背后所深藏的彝族传统社会性别观以及社会性别特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缮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发表的一篇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它反映了社会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冲突并以非理性的失败而告终.该作品对理性与非理性这对二元对立所包含的循规蹈矩和我行我素的对立的理解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产生的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非理性的矛盾心理解构了作品原有的思想主题,表现了作者在更大程度上对非理性的同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短篇小说这一文类逐渐成型而独立。某种程度上,它与诗歌的距离比与长篇小说的更近。《小说月报》的“短篇独尊”观念是对世界文学潮流的应和。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探索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性质和特征,初步回答了“现代短篇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朝鲜《兔子传》的原型故事与佛经故事具有同一性,从印度故事到朝鲜《兔子传》的诸阶段中,人们可以看到佛经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异,原来简单的动物寓言演变成了情节完整的民间故事。而在中国和朝鲜,这个民间故事又进一步改编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14.
与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有着更加适合叙事实验的灵活、开放的艺术形式。从理论上讲,这是由短篇小说作为小型的散文虚构叙事作品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短篇小说领域,尤其是在叙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并不断创新,为这一文学样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翻译向来被视为“死译”、“硬译”。事实上,作为译者的鲁迅,在翻译活动中,总是认真地考虑读者对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诸因素,从忠实原文文本出发来确立其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科学的、辩证的翻译策略。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根据文化任务来选择翻译方法。因而客观地评价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十分重要。在文化日益趋向大融合的今天,鲁迅的翻译策略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昭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中也广为演绎和流传。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唐物语》第二十五篇就是王昭君故事在日本演变的产物。昭君故事中最核心的要素当属"画工曲笔",这一要素在《唐物语》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画工曲笔的契机和缘由,帝王与昭君及后宫嫔妃间感情纠葛的细腻描摹,以及昭君悲剧产生的根源等三个方面与中国原著的焦点截然不同。王昭君故事在日本的演变反映了日本天皇与后宫关系与中国的迥异。它融入了浓郁的日本本土文化色彩,为我们体悟两国风土人情的差异、把握日本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凯瑞·布朗是享誉世界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2019年1月,凯瑞·布朗在访谈中谈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以及中国故事的理解。他主张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基础,植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解中国故事,分析中国政治与全球秩序。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植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一部成功的中国故事,就是具有积极愿景的未来的故事,是一个信仰团体的故事,是道德正义的故事;只有植根中国历史与文化,才可以理解并解决中西方的“幻象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和奇玛曼达·阿迪奇是当代非洲作家中的翘楚。为复位非洲文化、重塑非洲形象,他们挖掘非洲民间故事的传统资源,以小说为载体表述当代非洲的现实和理想,带动了口头性与书写的创造性融合。本研究以两位作家的小说为分析文本,结合他们的创作思想和相关言论,分别对非洲故事传统意味什么,何为单一的故事,故事该如何讲述,以及故事进入当代文学有何意义四个问题做出回答,从而挖掘非洲故事传统的核心价值,揭示单一故事的实质和危害,探析故事叙事的基本特征,并论述这种创造性写作对于现代性,尤其是民族主义观念的改写。  相似文献   

19.
在《孔乙己》中,文本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我”进行的多角度多层次叙事,一层是表面叙述孔乙己的故事,另一层是潜在的自我心理流程的揭示。作者赋予文本丰厚而深刻的审美内涵,表达出哲学寓言层面的象征意义,具有强烈的反省抒情意味,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现代主体意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审视。其叙事机制的现代性代表了五四作家对小说叙事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史通》是一部史学名著 ,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小说观念的学术著作。他以史学叙事原则规范小说、否定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 ,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将“偏记小说”分为 10类 ,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文体的精细辨析。他总结的小说文体弊端 ,说明了小说独立的文体特征。这些都在实际上为唐代小说的文体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