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因余华在创作之初审美风格深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在文学评论界,余华和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经常被相提并论。余华早期作品的审美风格有浓厚的模仿川端康成的痕迹,但随着余华的文学创作走向成熟,他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不同于川端康成的阴柔美,余华的审美风格为悲壮美。两个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其审美风格必然存在着差异。同中求异这才是作家比较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玛拉沁夫是草原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对蒙古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主要体现在描写具有英雄气息的人物形象,壮美的审美风格和多用谚语、韵白相间的创作技巧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8年,通过《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面向于改革传统的文学技法和表现形式,注重现实的感觉,把欧美现代派的小说技法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川端文学在具备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世界性的意义,川端文学以及新感觉派文学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6.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抒情、细腻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部被誉为“近代日本抒情小说经典”的中篇小说,展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散发出川端文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坠落之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后期颓伤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试图对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坠落之美”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阐释 ,并追寻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根源 ,以期对川端康成后期作品中的美学追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创作道路、美学思想和重要作品已为大量研究者所阐释。但对其小说创作总体特征的研究却稍有欠缺,本文拟从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特征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填补川端小说研究这一空白。 作为东方作家,川端康成重视东方文学的传统意识,将自己的创作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学传统美的世界里;作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他又借用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心理主义、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开创了自己的文学新路。纵观他的多部小说创作,我们可发现四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千只鹤》作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将西方文学创作手法与日本古典传统融为一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写作手法及风格上都值得学习和探讨。本文结合川端康成的生平经历,对《千只鹤》小说文本进行剖析,阐述了川端康成具有的孤儿情愫、恋母情结,深受日本古典文学、特别是《源氏物语》的影响,对于日本传统的季节观和颜色的充分运用等几个侧面,以期更为全面地了解川端康成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巨擘、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之丰、创作风格之标新立异在日本文学中可谓独树一帜。本文从雪——空灵与纯粹、月——盈损与寂寞、镜——反射与叠印几个方面切入,试图以新的表述探讨川端文学艺术美的特质、成因及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于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来说,文学内部生命的展示集中于对爱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开掘。日本的川端研究者已注意到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评述,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川端小说“爱”的主要形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从人生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宗教美学和日本近代作家“爱”的觉醒思潮四个主要方面阐释川端爱学的美学源泉。  相似文献   

12.
《高野圣僧》与《雪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镜花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高野圣僧》与《雪国》都以“情趣与虚幻美”这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示了日本的传统之美。这是浓缩了近代表现形式和效果的“日本式”创作手法。泉镜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开创者,而川端则赋予了其川端式的表现内涵。“典雅、悲凉和幽玄”是二者的表现共性。同时,与“神秘、怪诞”的“镜花式”的表现特性相比,川端的“梦幻天堂”中潜藏的则是“虚无”的基调。二者以此丰富并影响了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在作品《古都》中切实追求传统,将日本民族的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和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对日本民族的热爱.让人领略日本习俗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4.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日本传统文学相比,大江文学更贴近西方式的理性。他在作品中"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在那里,生命与神话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当今人类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图画。"若干年来,大江健三郎始终凭藉心灵的感应,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写出了真正取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16.
《边城》中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系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作家沈从文在小说中欲探索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而《雪国》中以“雪”为中心的意象系统则彰显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濡染了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物哀”、“幽玄”的美学风格,显示出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17.
周密 《南都学坛》2013,(2):63-67
二战后由于民主主义观念的确立,女权运动的展开,传统上的女性概念日趋受到人们的挑战,这些无疑影响到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我们从女性阅读的批判视角来解读川端康成战后创作的"中间小说",其中塑造的诸多男性角色不仅缺乏做丈夫的责任与理智、做父亲的勇气与担当,也不曾拥有男人的大度与刚毅等优点,表现出作者对传统的男权中心地位的怀疑与消解,从而奏响了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的哀歌,而这些也与川端康成受到战后现实精神的呼唤和对和平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  相似文献   

18.
当代日本文学研究中,关于川端康成对侵华战争的态度的论述,明显存在不足和误区。在梳理部分日本学者看法的基础上,指出川端康成对战争的反感与负罪感,而并非所谓“旁观”等观念,探讨了这一观念所产生的文化语境的复杂性。结合文本揭示了川端的疗救方策,肯定了其反对军国主义与热爱和平和正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