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关于“回到列宁去”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又源于十月革命,源于列宁的社会主义。因此,列宁的社会主义事实上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源头”。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並非是原来的列宁社会主义之源流向的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被斯大林对列宁的社会主义按其自己的理解,並加以发挥和首创,使列宁的社会主义扭曲变形,从而改变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之源流向的或然结果。苏联学者把这种扭曲形的社会主义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大拓宽了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范围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途径的概念的范围,促进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更新,使人们重新重视学习和研究原来的列宁的社会主义,回到现实社会主义的根子上去。在苏联,列宁的社会主义仍然是戈尔巴乔夫推行全面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戈尔巴乔夫的  相似文献   

2.
列宁与改革     
苏维埃国家国内战争结束后,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经济建设的轨道。为适应新情况,需要在经济、政治方面“实行全盘的改革”。 列宁根据当时国内经济状况,改革过去“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提出容许私人贸易和准许私营工厂主开设小企业。 列宁针对当时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的现实。提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遵循列宁的“灌输论”,坚持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灌输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常使多数学生反感,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由于对列宁“灌输论”的理解有片面性,对“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不无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列宁的“灌输论”与“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形成及改进方法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认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论的最重大的发展。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同列宁关于世界革命“同时胜利”的战略思想并存的,它未从根本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论的最重大发展是“东方国家决定”论,即世界社会主义胜利取决于东方国家革命发展的伟大理论。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东方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从多个侧面和不同的角度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这种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一国首先胜利”、“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理论中。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东方一些国家的学术成果研究和阐述了列宁学说与东方问题的联系,发掘了列宁学说中与东方问题有关的重要内容,排除了在列宁学说认识上“左”的思想倾向的影响,驳斥了“西方列宁学”对列宁学说的攻击,深化了对列宁学说的认识,从而使“东方列宁学”趋于成熟。“东方列宁学”的精神实质表现为:直接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服务,从东方的实际出发理解和掌握列宁的学说,反对在列宁学说认识上的“左”的和右的两种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7.
苏维埃政权建立不久,党和国家机关中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干部管理水平低下等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危害性极大,它们严重地侵蚀党的肌体,扼杀人民民主,妨碍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列宁提出了改善国家机关的任务。在改革的过程中,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出发,提出改善国家机关应当遵循的三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管理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围绕这些原则和“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的改革方针,列宁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国家机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20 年代形成的对列宁学说的传统认识,由于受“左”的思想倾向影响,偏重于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角度理解列宁学说,对列宁晚年关于经济建设的学说研究不够,而且存在着任意“拔高”列宁思想的问题。二战结束以后形成的所谓“西方列宁学”,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否定、歪曲和攻击列宁学说。80 年代,东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把对列宁学说的研究扩展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扩展到列宁晚年思想的领域,论证了列宁学说的科学性,维护了列宁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地位,由此产生了“东方列宁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列宁学”种种思潮相继出现,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均从不同的侧面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列宁的认识论思想,特别是对他的哲学代表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哲学笔记》进行了更全  相似文献   

10.
列宁研究了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后,于1904—1905年拟定了三篇纪念巴黎公社(以下简称公社)的报告提要和一篇公社的演讲提纲.在《提要》中,列宁提出了公社实施“政治自由”和“政治改革”的要点;并在《提纲》中,写明了公社的政治措施.本文主要根据列宁的文章要点,对公社的政治措施,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深刻的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包括"民为邦本"与"君为邦主"的矛盾;"民本"思想与实践中的"官本位"意识的矛盾;"为民请命"与"忠心事主"的矛盾。这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而是君本位论,是治人者的理论。江泽民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这些内在矛盾,形成了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为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考“此在”如何使“在”“明”起来 ,来思考那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的“存在意义”,其重要的内容是对此在“历史性”、“有限性”的分析 ,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这是前期海德格尔试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 ,他仍然还有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的梦想。后期海德格尔改变了运思的思路。他由“物的纯真”和“人的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思”“存在的真理”,要求人们“听命于存在的邀请”、“居于存在的近邻”。海德格尔思路的转变凸显了他在两级阶梯 (“人 -物”)上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奥秘 ,是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运作进行清算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的法宝。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质量、防止简单化。为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面向实际精心备课;搞好课堂教学、实现四个结合;采取多种方式联系实际,注意“三个渠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毛泽东的人民观,另一方面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江泽民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权能分治"学说.在"权能分治"学说中"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是"权能分治"的主要内容;"五权宪法"是"权能分治"的具体体现;"建国三时期"是"权能分治"的实施方案;三民主义是"权能分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具有"实用主义"的特征,这种"实用主义"是一种能够与病以药的真实智慧,即能够通过对人心的治理达到和谐人伦和安定社会的目的.由于现代西方哲学已经沦为"科学的婢女",丧失了哲学本有的"爱智慧"之意义,也丧失了对现代社会病症的医治能力.而受到科学精神影响的西方哲学方法论也不适合于研究以开显性德为目的的儒家思想.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的加深会使人日益认识到儒家思想的实用价值,西方学者对儒家思想的体悟和理解也会加深.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从经济方面入手的政策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存在着某些比较明显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的设计上由国家实行"制民之产",反对土地的自由买卖;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主张劳役地租,反对实物地租;在农工商的关系上要求主张自由价格,反对国家力量的介入,等等。除此而外,"仁政"思想还缺乏在当时社会推行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对君主的激励不足,不能解决统治者迫切需要的"富国强兵"问题、政权安全问题和天下统一问题,这是战国统治者对孟子敬而远之,认为其"迂远而阔于事情",不愿意实施其主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19.
根据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可发现老子在西周担任过柱下史职务,就是御史,后改任收藏史,负责盟誓、法律法规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职事.晚年,他著《老子》一书,其中充满了批判精神,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哲学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天下有道,法制理想是善政爱政,提倡做人、为政都要"正",认为战争和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老子很多的法哲学见识,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可发现老子在西周担任过柱下史职务,就是御史,后改任收藏史,负责盟誓、法律法规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职事。晚年,他著《老子》一书,其中充满了批判精神,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哲学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天下有道,法制理想是善政爱政,提倡做人、为政都要“正”,认为战争和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老子很多的法哲学见识,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