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永恒而又常新的主题。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就在于 :他从 2 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反思中 ,提出了三个世纪性难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并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 ,从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入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 ,破解世纪难题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态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站在世纪前列的伟人。他拨乱反正、实事求是 ,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他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 ;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为实现祖国统一打下了基础 ;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 ,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世纪启航之际 ,我们回顾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 ,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对于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在新世纪的复兴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其具体制度的统一 ,坚持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与反对“和平演变”的统一 ,坚持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前半期 ,苏联之所以“兴” ,社会主义各国之所以要学习苏联 ,是由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顺应了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潮流 ;2 0世纪后半期 ,苏联之所以“亡” ,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改革 ,则是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而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 ,则正是由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顺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世界潮流。如今 ,只有坚持关于社会主义两种模式的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观点 ,才能合理解释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非常重视以史资政 ,对 2 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历程进行了基本概括 ,即 :“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和“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总结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的基本经验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思想 ,是毛泽东在 2 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人生实践的产物。它具有中西思想结合的理论渊源 ;人民群众至上的价值取向 ;社会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 ;指导现实实践的价值功能等理论特色。在 2 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对于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使我们坚持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实践的统一 ,促进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进程 ,可以看出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到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 ,这些决定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 ,也使传统“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曾提出两个著名设想 :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论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列宁的“一国胜利说”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突破了马、恩的第一个设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突破了马、恩的第二个设想 ,这两次突破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使科学社会主义得以在 2 0世纪实现了两次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5· 31讲话”中指出 ,从新世纪开始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纵观全局 ,2 1世纪初期 ,是湖南完成工业化中级阶段发展任务的历史机遇期 ,是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经济腾飞期 ,是为 2 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基础的战略关键期。因此 ,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开放要有新局面。湖南省社科规划办围绕省委决策 ,组织有关专家对推进湖南“三化”进程 ,进行了比较的研究 ,并策划组织了《湖南“三化”研究丛书》,该丛书由湖南大学出版社于 2 0 0 2年 1 0月公开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 2 0世纪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的回顾和总结 ,以及对 2 1世纪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前景的分析 ,说明邓小平理论不仅是指导 2 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也是指导 2 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取得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经历了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反复锤炼 ,终于在艰难曲折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到实践 ,发生了十个重大转变 ,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真理性命题的认识,中国人是在经过反复比较和艰辛探索之后才获得的。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11年的90年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建党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等四个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是否“沾染了民粹主义”?这是目前党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彻底批判了民粹主义思想,正确解决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但是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民粹主义(或空想论)的影响,使中国的发展走了许多弯路。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 史证明,我们党始终都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 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80年“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为江泽民 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丰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出发,季诺维也夫认为一国可以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但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他指出,马克思和列宁从来没有什么“一国社会主义”理论。苏维埃俄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的资本主义复辟势力的现实威胁,只有世界革命的胜利才能最终免除这一威胁建成社会主义。他警示人们不要把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当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对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有重大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党的学习是与探索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紧密相连的。毛泽东在解决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中强调重视学习;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强调善于学习;江泽民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强调终身学习;胡锦涛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强调创造性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取得成功的 ,而他在构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同时 ,也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前瞻性的思索 ,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 :弄清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实现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和“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回答了社会主义前途与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并不矛盾重大命题 :论证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步骤。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宝库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受到文化条件落后的制约:军事共产主义的实施遇到了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制约,凭借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英勇精神的应对无力完成这个任务。新经济政策虽然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上的障碍,但同样遇到了文化困境。这使列宁重新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文化建设问题,最终提出了把文化放在首要位置的"文化、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20.
与时代主题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相契合,"理想信念"概念的形成经历了由分立使用到整合统一的过程。"理想信念"概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是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完备而严整的理想信仰体系。在"理想信念"概念的使用中要辩证理解,避免概念使用中泛化、僵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