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危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类型,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应该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作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尝试。在“危机干预三级网络”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内部各个干预单元在心理危机的不同阶段对危机个体进行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跟踪三者相结合的三级干预、全程干预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安徽省三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高校心理干预体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干预体系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即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干预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三级干预协调机制及建立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保障机制、跟踪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安徽省3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高校心理干预机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高校心理咨询室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在干预机制中的作用;建立三级干预协调机制及建立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保障机制、跟踪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机制,受个体、学校、就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其提升策略应注重发掘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文章从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讲座、积极心理学课程、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提升大学生个体心理优势、培养灵活的应对策略、调动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等途径,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探讨了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因素以及危机干预策略等,并就如何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对某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工作普遍存在着“过于依靠专业力量、对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关注不足”的状况。从大学生自杀因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如何增加对大学生心理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优化大学生心理环境,帮助大学生适应性发展问题,提出高校全民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主要受到生理、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心理焦虑、婚恋心理危机和求职择业恐惧等.高等学校针对心理危机,应当建立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开展“一对一”专业疏导与团体心理辅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婚恋教育,达到化解心理危机,增强学生心理适应与应对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谈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政工作人员,承担着“育人”的职责,必须注重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而又愉快地度过大学四年时光。要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利用班级群体对个体心理进行规范,注意运用教育过程的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及加强心理知识学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要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给学生分析当前大学生中易出现的一些心理困忧,及其产生机制、解决办法等。  相似文献   

9.
政治态度是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态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态度的形成依赖于内部心理机制,心理机制在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中心理机制的引发,实施与“心理机制”相协调的政治态度教育。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提出从建立资助体系、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创建良好校园环境三个方面着手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以期有效预防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我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的状况,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的主要原因,认为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源主要来自个性心理品质不健全.心理素质太差,提出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与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结合起来.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意见.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高师声乐教学出现的“师范学生按演员培养”或“师范学生泛泛而教”的两种倾向,结合作者的演唱、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认为培养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从专业上严格要求,做到学高为师,还要从各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使学生将来能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将高校学生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借助过程控制的理论对社会需求、校级决策、院系控制、班室操作、环境影响和反馈几个不同的环节加以研究、分析,探讨了高校学生工作实施过程控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物性”,人文则研究“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功用也不同,科学相当于一个“为学”的过程,人文则是一个“为道”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不可偏废。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培养出了“才”却丢失了“人”。为此,应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运用人文特有的方法———反思和直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从实效性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把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结构-功能”原理,从五大教学要素层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求“实效性”,曲解可接受性原则,全面迎合学生的需要,导致发展性原则式微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可接受性原则解决了合规律性问题,坚持发展性原则解决了合目的性问题。可接受原则与发展性原则二者有机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与引导、理想信念与奋斗目标教育、专业思想与综合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谈加强高等学校新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趋明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高校体制因素、学生个体因素,指出了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就今后如何做好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峰体验”课程: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个人情感体会对行动的促进作用,即个人能力的高度提升和自我力量的高度肯定。个体可以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和刺激因素,适度掌控“高峰体验”的出现。由青年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大学生对个体能力的认同需求十分强烈,有必要通过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个体自我认同度和成就感。美国高校“高峰体验”课程及团体项目研究方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本科专业选择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大学本科生的专业选择因素与日后专业满意度、转专业倾向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内9所高校在读本科学生进行合理施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此外,也表明诸如能力、兴趣等个人因素将给学生日后所学专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