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具有多因性,但留守儿童现象中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儿童的忽视。以"儿童忽视"的视角来看待这一现象,从身体、情感、医疗、教育、安全和社会等六个方面分析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与干预的措施,对于解决这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着现实可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资源比较少,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和监护人。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可忽视,针对陕西省宁强县各乡镇幼儿园900名留守幼儿自主意识状况进行分析,采取随机抽样和个别访谈方式进行调查,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乡镇留守儿童教育需要社会关注。对此提出了从确立家园合作的育人目标,完善学前教育的内容体系,实施有效的幼儿德育措施,改善监护人和幼儿的关系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中西部7省的调查数据,探究社会支持体系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留守儿童感知到的各项社会支持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提升留守儿童学习投入,教师情感支持影响最深,同伴支持次之,家庭支持再次之,教师认知支持影响最小,且同伴支持对专注投入影响最高;(3)教师情感支持与父母支持、同伴支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认知支持与父母支持、同伴支持影响相互独立。针对数据分析结论,提出加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建构,注重不同主体间的联结协作等建议,以促进留守儿童增加学习投入,进而提高其学业成就,缩小其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高校应发挥服务地方的优势,通过组建组织机构、形成专业工作模式、建立服务队伍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四个途径,建立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留守儿童研究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关注该群体内部的多元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关怀与支持的重点向弱势留守儿童倾斜。本研究建构"困境留守儿童"概念来界定留守儿童中的最弱势群体,分析其具体类型、生存现状与困境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困境留守儿童不仅身处严峻的生存危机,还面临复杂的心理困境与情感关怀的严重缺失。要切实改善困境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形成综合性支持体系。为此,政府主体应扩大其正式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能力,增强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儿童主体性的认知;各类非政府组织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与情感陪伴等多元支持方面继续发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强化家庭功能,外出父母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侵害问题不容忽视.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和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江西省10县下辖90村的2193名儿童进行分析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变量,探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侵害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回归针对儿童遭受侵害和儿童遭受多重侵害建立与来自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但多维侵害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当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一致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差异消失.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保护儿童免受侵害的有效保护因素,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等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互益性养老是通过乡村康养产业开发、志愿服务开展等形式,使城乡老年人共享互惠的新型养老形态。虽然这一现象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普遍趋势,但伴随健康养老需求的增长、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领、乡村体闲旅游热度的攀升以及农村康养产业的开发,城乡互益存在着较多发展可能。从理论上看,城乡互益性养老以产业协作为基础,以组织协同为关键,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高产业协作-高组织协同、高产业协作-低组织协同、低产业协作-高组织协同、低产业协作-低组织协同四种实践雏形,但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谁来组织、谁来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的问题,建议采用地域开发的整体性视野来通盘考虑城乡养老中的可能交集与互惠交流问题,统筹规划城乡养老产业布局,着力推动养老事业产业协同,深入推进智慧医养康养融合,科学设计城乡互益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12.
路遥是人生舞台上的强者,又是一个把文学创作当作神圣使命,以生命为赌注,全力以赴去创造的作家.路遥的文学作品感动人的至深至情的因素是渗透作品中的无法抹去的人文关怀情感.路遥以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人生信念,暖可化冰的热心关注中国农村青年的成长,关注中国人在苦难岁月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操守,关注生活于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爱铸就了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合作社养老开始在国内各地流行。那么,合作社能否融入农村养老供给以及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的逻辑和机制是什么?其有哪些运作模式以及实践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案例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从生成逻辑上看,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符合其本质规定的价值伦理,也符合其逐利的工具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合作社服务社会的历史传统。在具体实践中,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并呈现出物质资源输出型、照料资源输出型和精神资源输出型三种运作形态,但在服务水平、利益联结、盈利能力和发展目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即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引导老人入社养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开放经营模式,提高养老项目盈利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家庭养老的资源也不断萎缩,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机构养老服务将会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家庭和老人也将机构养老作为他们安度晚年的重要选择,因此了解当前养老机构的现状,提供更为舒适的软硬件给老人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武汉市7家养老机构的现状为调查对象,该调查主要围绕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资金来源和运营、人员构成身份待遇、护工状况等问题展开,为机构养老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导致农村"空巢"现象严重,老年人口抚养比急剧上扬,不仅使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养老的经济负担更为沉重,而且给农村家庭养老照护服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社区照顾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的不足,适合农村地区的社会现实和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失衡的问题。我国政府借鉴社区照顾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养老服务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学的兴起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一种回应,是生态思潮在文学界的体现,也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承担。中国生态文学已经走过了初始阶段,需要深化,需要发展;需要重新认识自然与文学的关系,感悟人类的根本需求,承担社会责任。在当前全球化语境和跨文化对话中发展生态文学的关键,是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爱融合起来,寻找人与自然互动的和弦。  相似文献   

17.
伴随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建设滞 后于老龄化进程的矛盾愈发凸显.以甘肃省宁县 A 村为田野点,将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框架 与社会福利政策框架结合,研究发现,在人口外流和照护服务供给缺失条件下,农村地区失 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陷入“自我维持型”照护困境.基于对福利多元主义 运用本土福利实践的理论反思,以照护困境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引领,家庭、农村社区、市 场、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社区照护体系,是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口的老龄化引发的老年照料问题在我国城市正日益突出,老年照料角色缺位日益成为社会难题,认为,"护工"行业的自发形成,满足了部分城市老人的照料需求.但目前缺乏相应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制度规范管理,发展职业护工,作为解决老年照料难题的一种解决途径的新视角,政府和社会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以Grossman模型为理论模型,采用Probit模型、Multi—Logit模型等计量方法对福州市所辖闽清、连江、闽侯等6个县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中的就诊行为、就诊单位的选择、就诊的医疗费用负担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户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影响农民的就诊选择;文化程度、健康情况、负担系数、收入水平、家庭规模等因素影响较显著,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党员、是否村干部等因素影响较不显著。(2)到就诊单位的距离影响了农户对就诊单住的选择。(3)“新农合”制度对减轻农民负担有积极影响。建议,应当尽量提升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尽可能简化与农民相关的制度安排;要合理利用合作医疗基金。制定适宜的门诊和住院补偿方案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