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甫律诗的"后意象"构成有两种典型的方式--比喻性意象和逻辑性意象,它们形成了诗人的自我表现意识,标志着杜甫诗歌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3.
在英美文学史上被认为"开现代诗歌之先河"的意象派,对中国唐诗有着较为明显的学习和借鉴,本文试图从英美意象派运用意象组合的三个技巧--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论证英美意象派对中国唐诗在诗歌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上的吸纳,证明在"意象组合"理论上是"东诗西渐",并非"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的关键性元素,而月又是中国诗教中的传统意象,李贺诗中的月多属描述性意象,也有不少属于象征、比喻类意象。李贺的月和前人的月有很大不同,最主要的是有冷艳诡异之感。  相似文献   

5.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王维诗歌中的女性意象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有些寄托了他的人生感慨,有些则是表现了他对女性之美的欣赏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这些女性意象的存在不仅表明了王维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和内心精神的健康活泼,而且对构成王维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发挥了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7.
意象构造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英诗角度看,意象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通感性意象、动态性意象等的一些主要构造方式;从时空意象组合看,英美现代诗歌的内在结构具有叠映、交替、衬托、辐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以意象形式来反映人的外部世界和内心感受的,汉字以其意象性结构为汉语文学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审美把握的最佳资源:(一)汉字语象成就了汉诗的"画意"追求;(二)汉字意象孳乳了汉诗的比喻意象;(三)汉字分行排列凸现了汉诗的丰美意象。有血有肉的汉语文学源于对汉字的精心雕琢,现代汉语文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美的资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保持地方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王维山水诗的冲淡风格,主要是依靠其诗中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他善于远距离地择取以静止状态为主的视觉意象,偏爱用平和、轻淡、单纯的笔墨描绘视觉意象在光线、颜色和背景印衬诸方面的特点,在用它传达作者情感上,王维采用一种客观化、退出文本的态势。这些因素促使王维山水诗呈现出幽静、旷清和闲远的冲淡品格。  相似文献   

10.
刘晓燕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59-61,123
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意象可以分为比喻性意象和非比喻性意象。对非比喻性意象,译者一般应严格地再现,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要进行变通,可以增加意象,也可以用下义词或普通意象替代。比喻性意象如果具有独创性,则应尽量保留,如果具有文化色彩,不符合译入语习惯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则应灵活地加以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诗歌中,大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从"大地"意象出发,选取不同时代活跃在美国诗坛的三位诗人——惠特曼、弗罗斯特、斯奈德。这三位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大地"意象繁多且各不相同,其诗歌又在同时代极具魅力和代表性。通过观照三人的诗歌中"大地"的意象来剖析此意象在不同时代分期中对于美国诗歌史的意义和深层的隐喻空间,并由此展现美国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和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但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但在诗歌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变通与转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十五国风”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通过神祗意象的塑造写了先民敬畏自然、崇拜祖先的h筮活动、丧葬习俗等,表现了先民们敬神、畏神、祭神、祀神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诗歌意象的组合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唐诗中的月意象与日、星、风、酒等意象相组合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也表现了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这些组合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效应,构筑起意味不尽的意蕴空间,从而使诗的意义得以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近代著名诗僧释敬安的诗歌中,咏梅诗占所有咏物诗之冠,有129首,其中直接以梅命题的诗有19首,梅意象出现的频次也最高,有146次,成为其诗歌的第一意象。其咏梅的角度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其他花木鸟物并举的意象组合的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通过抒发对梅的喜爱,表达诗人对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并塑造魅力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王重阳、马钰等皆为读书种子,以诗词修真传教自证度人,游艺不害修道,这是接受柳词的前提.得道后的王重阳对柳词的接受方式,是通过柳词的"象喻性"以隐喻方式言说修"真"悟"道"的体验.其接受的内在契合根据,则在于全真之"心游不离身游"的"游"观,这就使得感性的现象界最终又归宿于内在的体验和开悟,于是"道成肉身"的宗教体验也就有可能契合于审美体验的"主客泯灭"、"物我两忘"."全真乐道"的优游之乐虽不离弃感性之"身",但却是以否定世俗情感价值和世俗之乐为前提,这样,王重阳等对柳词的接受内核实际内在着一种"否定论美学"的指向.金代全真道士词人对柳词的接受,具有揭示金词词史格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姬,是在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的形象。胡姬形象一经出现,便有一个自身的美感特质,而胡姬这种美感特质的形成,是与时代结合而产生的,因为诗歌创作的文化意识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中,诗人写诗必与时代息息相关,胡姬形象美感特质的形成是和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王小妮的诗,表面看起来与禅关系不大,但无论是其对世界的体悟方式,还是基本的诗思方式、语言方式以及诗中透露出来的自我,都有着与禅的深层相通,但又与一般的禅言诗有着明显的距离。王小妮诗的这一特点,显示了当代诗人与禅文化发生关系的最一般与最深刻的方式,是传统文化隐形地渗入和滋养当代诗歌的精彩个案。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现有的宋人笔记小说中,王安石的形象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诡异的出生,性格执拗、强忮,心胸狭窄,祸国害家,等等。造成这一负面形象的原因在于:与宋代党争有关,南宋初期统治者及其追随者的污蔑,与新学和"诗祸"有关,等等。这一负面形象的形成影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