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北长阳,是土家族聚居县。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内容十分丰富。为了揭示传统民歌的规律和特点,对它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仅略述对它的分类和识别。我认为,将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分为号子、山歌、锣鼓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六类,是比较实际的。现简述如下.一、号子1.船工号子:清江(古称夷  相似文献   

2.
<正> 土家族民间歌曲,丰富多采,各式各样,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各种体裁类别.按土家族传统分为:山歌、小调、咚咚喹歌调、摇篮曲、摆手歌、哭嫁歌、劳动歌.劳动号子当中又分为船工号子、拖木号子、挖土锣鼓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3.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近些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不足,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通过对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演变过程的考察,探究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谈长阳南曲的形成及发展陈洪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主要流传在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尤以长阳资丘镇为盛。长阳南曲古称“南曲”,亦称“丝弦”,1962年,在省、地、县文化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并搬上舞台演...  相似文献   

5.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章通过对湖南常德丝弦的发源、形成与流传的考证,以及就湖南常德丝弦的调式特征、结构、成因、曲牌、风格的研究,指出湖南常德丝弦调式音阶中的偏音、调式主音的互转的特殊性,肯定了乐句结构、转调、终止等旋法特征在常德丝弦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间盲艺人黄宝江的曲折的学艺生涯和辛酸的卖艺征途都没有阻挡他对丝弦的一往情深,是丝弦给这位盲艺人的心灵带来一片光明。在传承丝弦的欣喜与无奈中,我们能窥见民间艺术的勃兴与衰微,对此我们理论工作者应主动承担起学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正> 在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中,山歌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有首山歌唱道:不唱山歌冷秋秋/唱起山歌乐悠悠/一来能消苦和闷/二来能解万般愁.由此可对山歌在土家人民生活中的功能略窥一斑.事实上,唱歌已成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劳动生产中唱薅草锣鼓歌,在修新居时唱上梁歌,姑娘出嫁时唱哭嫁歌,土老司请神时唱  相似文献   

9.
湘鄂川黔土家族人打“挖土锣鼓”,唱“薅草鼓歌”,是幅什么类别的农耕文化画图?明、清以来的民族民俗学家们,则视其为在劳动生产中而开展的“文娱活动”,从而论定为“盖欲耕耘者,乐而忘疲也”①,“以节劳逸”②而“催功”③。据此,当代学术界认定为:这是“以歌鼓指挥生产,以歌鼓传播民族文化,以歌鼓鼓舞劳动激情,以歌鼓娱乐身心”④。称其“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⑤。本文以为,考究一种民俗文化事象,要从立体性加以考察,不能只从某个侧面着眼,而忽视另个侧面;不能只注意现今所表现的形态,而忽视其后面隐伏、潜藏着远古的形态。认为土家族打“挖土锣鼓”,唱“薅草鼓歌”源远流长,其延生与功能,根本不为“娱兴”与“催功”,而是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初民为“迎合”或“抚慰”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神灵”所采取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0.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重庆是具有深厚巴文化底蕴和多民族的聚居地,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创造了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语、“哆儿调”、摆手舞、南溪号子、傩戏、梯玛神歌、薅草锣鼓、吊脚楼工艺、悬棺葬、“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等。然而面对这些灿若明星的民族文化,其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迅速行动起来,对其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相似文献   

11.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空间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施土家"女儿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其三维生存空间环境发生了巨大转换,并逐渐形成"乡村——都市体"文化空间特性,本文比较了乡村、都市两个文化空间里的"女儿会",探讨"女儿会"在发展中呈现的空间转换特点,分析转换中出现的新文化事项。  相似文献   

12.
利川墓碑众多 ,工艺精湛 ,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重要的史料。本文利用墓碑这一尚未充分利用的史料 ,结合文献、民俗资料 ,相互映证 ,综合研究 ,对土家人的丧葬习俗、图腾机制等多方面历史文化现象了深入的揭示 ,并对土家人族源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土家语“撒叶嗬”(sa^55 je^21 xe^53)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地区民间保留的丧葬习俗“撒叶嗬”(sa^55 je^21 xe^53),不是汉语,是土家语,其意为“死神舞”。因其地汉化较早,虽然土家语消失,但其中拥含土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底层语言被借入汉语,受汉语影响,在形式上稍有变化而世代流传,使人神秘莫测,其含义更鲜为人知。故研究土家传统文化,必须考察与其相关的土家语言。如不精通土家语言,很难发掘其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地区木匠这一行业中通用着一种主要用于土家族民间房屋建筑上的奇特的书写符号,木匠们将其称为“鲁班字”。其书写方法、读法及使用范围都极为独特。“鲁班字”应该是一种“土俗字”,其产生时间最迟不晚于明清时期。其创造人就是无数土家族能工巧匠。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土家人的现代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代表着土家族传统的喜俗文化,构成了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将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土归流后鄂西南土家族社会文化迅速变迁,是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一是国家行政力量形成的政治压力导致的土家族文化的收缩退避;二是土家族与汉族移民社会互动形成的民间文化交流导致的文化涵化.两种力量具体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互为依托,相互作用,互为表里,合力推动土家族社会文化迅速变迁.  相似文献   

17.
“说礼行”仪式的文化人类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家族的婚俗仪礼、诞生仪礼中的“说礼行”仪式带有鲜明的地方仪式特点,具有娱乐、宣泄、补偿的文化功能,能整合村民的认同感,引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土家织锦“四十八钩”是土家姑娘以土家秉性为核心,以钩藤为素材,借婚俗为依托,祈福为目的,用几何图形由“八钩”逐步演化的艺术珍品。集中表现了土家族辩证地认识、处理天、地、人、神、物等万象的“必变”与“适变”间的对立统一,以求大发大旺的人生理念。它是土家的“太极图”,绝非“女阴崇拜”。  相似文献   

19.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土家族的神话资料,对土家族的宇宙图式与象征结构进行了解读。文章认为,土家族神话对宇宙结构图式有自己的一套解释,这种解释根源于土家族独特的生存环境;梯玛神图是土家族神话中宇宙结构图式的具象表达;神话中的意象充满着生殖能指与生命喻义,这些意象构成了土家族文化象征的主要原型;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是土家族神话中的最基本的“无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