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移情理论都注意到了人们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情感赋予客观物象这一事实,关注的对象在于对感性经验的陈述而没有对审美移情在心理活动中的情况作以分析,情感在审美心理的机制与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分析审美的移情必须首先从情感的作用入手,从审美的角度对移情的情感心理机制作以探讨是发展审美心理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作过程,同样也少不了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包括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及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移情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移情可以重现原文的美感与情感,提高译作的质量。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是译者移情的前提;排除理解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及审美障碍是译者移情的重要途径。翻译审美之移情是翻译的主体化移情,是对客体的目的化重构。  相似文献   

4.
里普斯的“移情作用”艺理论体现在《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与《再论“移情作用”》两篇章中。它们涉及审美欣赏的对象、审美欣赏产生的原因、移情作用发生的原因。“指向相应自我活动的倾向”的涵义、欣赏的身体状况及器官在审美时的缺场、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意及观照观念中情意转移的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半叶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理论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必须要有客体对象;二是审美中主体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审美最终达到的是主客体对立的消失.若仔细分析就可发现这三方面内容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之间有明显区别,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没有立普斯所指的移情,且立普斯的移情说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核心--天人合一更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完全不同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先验层面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而经验范围内的审美和艺术却并非如此。如何提高和完善经验性的审美能力,使之具有普遍性,就是教化的问题。根据普通审美判断力的主体内和主体间的两种反思模式、先天和经验性的两种原则,以及导致其不完善运用的两种因素(不纯粹性和有限性),我们可以将康德的教化划分为两个层面:主体内的提升和主体间的扩展——不管这种扩展是微观和个体之间的,还是宏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只有通过文化传承与个体创新之间的平衡,审美共通感的理念才能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7.
“动心”与“移情”——中西文论两个相似范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审美移情说”与我国古代的“动心说”都主张人们在观察外物时设身处地,与外物在心理、情感上打成一片,融合为一。但“移情说”多从审美鉴赏着眼,无论费肖亦、立普斯、谷鲁斯莫不如此;而“动心说”则着重探讨创作过程中“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的本质。“移情说”偏重于讨论由人及物;“动心说”则主要论述由人及人,——尽管移情论者并未把讨论对象局限于物,也包括人类。“移情说”强调审美的同情特征,“动心说”则无此限制,它所论及的对象要宽泛得多。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审美移情说”与我国古代的“动心说”都主张人们在观察外物时设身处地,与外物在心理、情感上打成一片,融合为一。但“移情说”多从审美鉴赏着眼,无论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莫不如此;而“动心说”则着重探讨创作过程中“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的本质。“移情说”偏重于讨论由人及物;“动心说”则主要论述由人及人,——尽管移情论者并未把讨论对象局限于物,也包括人类。“移情说”强调审美的同情特征,“动心说”则无此限制,它所论及的对象要宽泛得多。  相似文献   

9.
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查·罗蒂(RichardRorty,1931-)以西方哲学传统及其变种: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的激进批判者姿态出现在今日西方学术界.他是一位从那个传统中冲杀出来且将它予以重创的哲学家.罗蒂试图实现某种新的综合,试图改变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整个形象.一方面,他宣告了西方哲学传统为人类精神活动寻求某个基础并进行等级划分的系统尝试的不妥当性和不必要性.另一方面,罗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后哲学文化.罗蒂的思想在当今西方思想界正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考察了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内容包括,罗蒂创立后哲学文化的逻辑起点,创立这种文化将面对的诸多问题,以及这种文化现将给今日西方的某些哲学活动和其他学本活动可能产生的毁灭性影响。人们将看到,罗蒂对待西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应如何处置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移情是基于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要注意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结合起来,不至于偏颇。  相似文献   

11.
广告的文化传播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商业广告是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广告通过其自呈特色的认知、移情和审美等文化功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既可产生正面效应,也可以产生负面效应.为了保证广告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一要树立评价标准,明确广告的文化追求目标,力求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二要提高自觉意识,明确广告的社会文化责任,为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和建设现代社会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体验设计是一门融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设计理应为用户提供合宜的体验已成为学界广泛的共识。然而,基于移情学的用户体验的设计在我国则鲜为人见。其实,体验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愉悦的体验甚至高峰体验正是审美中移情作用的结果。审美移情为体验设计开辟了新的途径,即移情设计,也对创造愉悦的用户体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14.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5.
移情说诞生与发展虽然更多显现于文艺和审美活动阐释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艺心理学问题。如何建构现代主体及其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才是移情说最深切而普遍的问题意识所在。移情说的伦理内涵在审美心理上支持着审美教育本有的伦理维度,在普遍性的移情机制还原中重建了美感与道德、感性判断与实践理性等价值的内在关联。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及其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揭开了移情说的某种审美机制,从脑科学角度上,给审美教育提供了认知、方法和实施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审美反应的问题上,流行着两种理论,一种是灌情论,一种是移情论。灌情论认为:审美客体把它的情绪品质灌注于审美主体。因此,审美反应很象弹钢琴:作为艺术作品成分的每一个要素仿佛按动着我们机体的相应的感情之键,于是响起感情的音调或声音,整个审美反应就是这种回应击键的情绪印象。移情论却认为:审美反应不是象钢琴的键产生音那样由艺术作品引起的,艺术的每一  相似文献   

17.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颜色方面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美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美育将起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审美的生存,需要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自然、文化以及自身,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当前,美育对于个体审美世界观的培养,主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革命中,对社会主义新人进行审美教育,是与艺术在塑造人们灵魂中的作用休戚相关的。我们通常把审美教育明确规定为一种有计划有意识地影响社会主义成员的途径,它的目的是要提高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审美能力,从而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审美教育不仅培养鉴赏能  相似文献   

20.
罗蒂是一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运动有着不浅渊源的新实用主义者,他出生并生活在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幼年罗蒂的双亲与美国共产党人来往甚密。这对罗蒂的人生和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虽然罗蒂最后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但他的哲学观却与马克思的哲学观存在家族相似性。罗蒂被人们认为是后现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的微观领域的改革受到了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墨菲、拉克劳等人的重视和批判,梳理罗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实用主义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