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理论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籍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途径都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借鉴刘易斯与托达罗两个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选择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依托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显的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通过对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在面对技术和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现代化过程中,急需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和提高农村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现状,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修正与拓展,并在结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其中有关变量做了重新释义,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政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主产区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有本业发展与转移发展两种。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和我国现实国情,主产区农业发展应选择“本业发展与转移发展并重”的主导路径。现实中我国主产区农业发展选择的是本业发展主导路径,下一步应加强转移发展的力度。可采取的对策有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剩余劳动力转移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界定,归纳起来有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和城市就业概率标准、国际标准模型法、农业技术需要法等六种方法。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人口转移的研究形成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等。国内外学者在应用这些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异地转移、多元复合转移等模式,评述这些不同观点,有利于从理论上丰富我国农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托达罗模型和周天勇修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实际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两个关键变量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工资的上升会加重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成本的下降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失业率随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而下降,城市实际失业人数在最大失业人数点之前随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而增加,在最大失业人数点之后随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而下降,城市就业部门的扩大能够内生地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因此,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帕累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提高我国城市化程度,但路径不同, 其效果也不一样。在当前国情下,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帕累托效应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殊制度背景,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揭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从宏观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演变趋势出发,探讨"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发展经济学中关于人口转移的三个经典模型进行解读和评述。刘易斯模型指出了人口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但其模型假设过于严格,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考虑了农业在人口转移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但是忽略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人口转移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机关系。托达罗模型分析了在存在城市失业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转移问题,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但是他主张主要通过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因而阻止农村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抑制人口城市化的政策是不可取的。最后总结了三个模型对认识人口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经济模型加以解释,但这些模型都有一定的缺陷,从而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必须用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型来反映当代发展中大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为研究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合理引导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流向了城市,文中通过模型对我国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9亿左右,而通过城市劳动能力容纳的测算,发现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着1 500万的就业缺口,从而得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要走农村非农产业转移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具有在流径性方面以自下而上流动为主,在流域性方面以制度内流动为主,在流时性方面由滞后变超前和职业转换在先,在流向性方面以乡镇企业导流和城市冗员顶托,在流体性方面素质较高而报酬较低,在流态性方面变速不居和似流非流的特点.农村劳力最终剩余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开发经营的非耕地面积成反比,剩余劳力在可链性渠道的流量分布与构成链体渠道的层次结构的演化递进相干,是我国剩余劳力的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大农民进厂、进城的脚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可喜成绩。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等原因,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没能有效解决。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农民工就业主渠道。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本地中小企业;鼓励广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育新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6.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其转移也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通过推动城市的规模发展与农村和农业自身的发展,以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才是合符国情的、实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回顾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分四个阶段对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实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为四种模式:甘肃模式、青岛模式、思明模式和珠海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本质、特点、适用条件、发展与完善等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经济近几年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 ,已经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 ,土地经营规模过小 ,劳动力严重过剩 ,农业投入少 ,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以及农民负担过重造成的。这些因素中 ,既有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多 ,土地少以及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状况的原因。因此 ,需要引起政府和农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切实解决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促使我国农业经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