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印度工厂棉纺织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印度工厂棉纺织业的兴起,是以中国作为其最大海外销售市场为其前提的.在中国市场上,印纱对英纱形成激烈竞争并迅速排挤土纱.同时,印纱的大量输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一定程度上对英美棉布也起着很强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并进行了四次关税修订,关税税准逐渐提高,对国际贸易和国内工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近代棉纺织业中的棉花和包括纱、布在内的棉制品均是重要的贸易品,因而棉纺织业受到关税修订的影响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本文通过关税对国内工业生产的有效保护率测算进口关税的修订对近代棉纺业和棉织业的实际保护程度,进而判断国民政府在关税修订过程中政策目标的变化,以及近代中国棉纺织业自身的结构缺陷。  相似文献   

3.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再考察--以棉纺织业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依据地方志资料,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研究表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有其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棉纺织业是近代以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学者们将其描述为技术落后和经济低效,以长期的过密化作为18世纪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标志。而通过对中国最主要的棉布出口生产地——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进行考察,从而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18世纪,松江棉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不是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原材料所致的结果,其成功取决于相对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19世纪以后,连同松江在内的江南地区经历了"道光萧条"、一系列的外国侵略与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内战;来自外国的竞争也大大加强,由此导致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衰落。一度高效、繁荣的家庭棉纺织品的原始工业的残迹,导致了黄宗智断言存在一个长期过密化的历史,当然,他所说的时代是错了。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原始工业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其主要表现是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包括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种植量和棉花产量、棉布的产量及其远程交易的商品量、从事乡村棉纺织业的人数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欧的原始工业化一样,存在着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后来的乡村工业腾飞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十九世纪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中期,以英、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最为发达。在日本,由于产业革命发生较晚,其职业教育还很落后。但是,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伴随产业革命的振兴,日本职业教育获得迅猛发展,同其产业革命一样,成为近代史上后进国赶先进国的典型。明治初年,日本职业学校还寥寥无几;到1900年就有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298所,学生27000多人;1912年各类学校则猛增到7905所,学生420000多人。而且,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劳资关系发展的历史.以工业化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同时产生了劳动问题,劳动问题的实质就是劳资关系问题.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凯恩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致力于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的理论发展.回顾与梳理近代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民国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棉花种植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缓慢而有限的。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广泛普及,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式机器推广使用且伴有棉纺织工厂的建立。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的综合作用促进专业棉市的兴起与发展,加之便利的水路运输,部分集镇物资集散的功能日益凸显。这一过程的整合,既是白洋淀地区集市发展的历史面相,也反映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五四前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其次是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再次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清末时期比较,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互动;二是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拓展,三是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之变化》从革命的视角观察近代中国的变化,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逼出了中国的产业革命,而产业革命则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根本之变。《中国社会之变化》的基本学术特色为求真与致用的结合和实事求是等,但也存在偏重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学术界早已进行过大量探讨,但对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尚认识不足。笔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述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国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坚实的科技基础、教育的发展、外国移民的涌入、广阔的国内市场、比较充裕的资本金供应等 ,为美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 ,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其社会经济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是在近代科技提供的科学知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创立的。近代科技推动了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使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理论学说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科技纳入到分析框架,从中吸收有益成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14.
英国工业革命的制度基础、法制环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以土地制度变革为核心的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 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促进力量;海外扩张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货币资本 ;政治法律体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法律环境。英国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是:1.必须加速土 地的集中使用和专业化经营;2.必须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聚的速度;3.必 须尽快建立起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4.加快现代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 环境;5.明晰产权,保护个人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本文主要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等方面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靠什么? 靠传统,还是靠改革? 假如靠改革,那么我们又应当怎样进行改革呢? 本文试图从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中证实,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是导致中国在世界发生工业革命后走向衰退的原因,那些率先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国家都是对传统的农耕文明做了比较彻底的清算和革新的国家.中国最近30年里出现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因为回归传统造就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结果.所以,正确的选择应当是深化改革,而不是重新回归传统.不同国家在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时候,固然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这绝不意味着其中没有各国都必须遵守的共性法则.这些共性法则主要有:意识形态(社会道统)的变革、所有权革命与社会生产单位的革命性重组.至于方法上的差异,主要是为了寻找到一条成本最小化的转型路径而已.对照以上这些共性法则,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似乎只是刚刚开了个头,中国要想完成复兴伟业,唯有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7.
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历史学新领域,而且更合理地诠释了工业革命的内涵。汤因比的有关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对自由理论提出了修正,认为只有保证所有入的自由才能促进全社会的福利;将圈地视为英国现代农业进步的前提,并认可个人所有权的建立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理论和事实上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同时也得出了工业革命中工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工业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19 世纪欧亚格局变化的轴心,促成了西方对东方支配地位,也是东方反抗、挑战西方的重要动力。英国霸权的盛衰,其他西方列强国际角色的变化,日本国际地位大逆转,亚洲革命风暴的旋起,无不在工业革命的车轮上行进。  相似文献   

19.
论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视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赶出土地,使之成为工业革命的劳动力后备大军。但事实上,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在劳动力供应上并无严密的因果关系。圈地运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对农民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圈地为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圈地并未给工业革命提供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工业革命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由圈地运动所产生的劳动力只是英国工业革命劳动力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20世纪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为什么近代的"工业技术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中国呢?这一问题称作"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的难点在于,问的虽然是科技史上的问题,但答案却并不在科技史之中,而在于哲学对科技的社会历史意义的总结之中。若以交换哲学观对我国的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和总结,那么,这个难题其实并不难: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其发展同样受着"用进废退"规律的支配,而其"用进"的舞台,就是商品经济生活实践。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先进;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先进,就先进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然而,自西汉王朝开始,商品经济就一直受到了"家天下"政治的严酷压制而萎缩了,因此,我国的科学技术自此以后就没有太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