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刘宝锋 《社区》2012,(9):50-51
有位朋友,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大师",无论办什么事情,他脑子里第一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因为多年专注于此,他的"人脉"非常广,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人。但是,"事事找熟人,时时找熟人"的他,有一次买件衣服也想找熟人打折,结果请人吃了好几次饭,花的远比省得多,闹了个大笑话。  相似文献   

2.
读者网站     
WTO不认“熟人社会” 理论界近期有这么一个观点:要突破“熟人社会”,构建“契约社会”模式。这一观点的吸引人之处不在于它的新颖,而在于它的深刻。 “熟人社会”亦可称为“关系社会”、“后门社会”。在中国,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熟人好办事”,恐怕就剩下呼吸、散步、乘车打瞌睡、听领导作报告思想开小差不需要找熟人了。无论办什么事,第一反映就是找熟人。甚至提拔任用干部这个极严肃的事儿,也得走“熟人”门路。故  相似文献   

3.
魏城 《21世纪》2010,(6):16-17
一位朋友对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他在中国北方一个小县城的火车站售票处排队买票。天很热,队伍有点儿长,不久便陆续有些人不耐烦,离队去售票处后门找熟人。他估计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大概因为这个小县城不大,买票者、卖票者多少都会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姬建民 《中华魂》2014,(19):34-34
强卫担任江西省委书记后,即在省委全会上脱稿宣布,说他有“三烦”:第一烦跑官要官,托人找关系找路子来打招呼,明确“在同等条件下,我优先不提拔你”;第二烦送东西,“不会让我对你有好印象,还是不要给我送为好”;第三最烦的是有些熟人、朋友、亲戚打着他的旗号到江西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你们不要轻信这种关系”。他在其后召开的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提出“开展批评向我‘开炮’”。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朋友     
随文 《社区》2003,(21)
一个年轻人掉到了河里,周围有两三百人,其中许多人不同程度地认识落水者,他们也急得跺脚,却想不出办法。只见一个人从人群中站出来,“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把落水者救起。落水者的父亲要重金酬谢这位勇士,他谢绝了,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您儿子的朋友。”由此可见,熟人与朋友是有区别的。在短短的一生中,一个人可以拥有大堆的熟人,这些熟人他们可以陪你打牌聊天,可以为你拉点关系走点后门,但你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熟人只是我们生命偶尔投宿的旅店,住旅店自然胜过露宿街头,但它是需要报偿的。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心灵上的,他们是茫茫沙漠中…  相似文献   

6.
品味时尚     
有个铁匠一次抱怨说:“我过得不好,我的工作太热了。我想做块山上的石头。那里一定非常凉快,因为那里有风吹拂,有树遮荫。”一位掌管万物的智者回答:“去吧,做个石头。”于是他就成了高处山边的一块石头。碰巧一个石匠来到这里找一块石头。当他看见那块曾经是铁匠的石头,他知道那就是他要找的那块石头。  相似文献   

7.
段广凯 《中华魂》2012,(2):50-51
所谓“熟人政治”和“关系社会”,通常是指由某种利益关系和血缘、情感维系的人际群体构成的管理秩序与社会形态。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熟人社会,封建社会的官场更是以“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8.
还人情     
熟人李三的侄子结婚时想找一辆好点儿的车当彩车,求到了我。我有个熟人马五,正好在给他们公司老总开车,老总的车是一辆最新款的“宝马”,我就去求马五。老总正好出差在外,于是马五就把车开了出来,帮李三的侄子接了新娘。于是李三和他老婆欠了我一个人情,而我欠了马五一个人情。  相似文献   

9.
昱琨 《社区》2009,(18):4-4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家长即使动用了自己毕生的社会关系也很难让孩子入托——只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一位同事孩子在3岁时他就为孩子入托的事四处“奔走找关系”,如今孩子6岁了,还是没有一个幼儿园愿意收他人园。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人”。有一次,单位组织春游,这位同事带来自己的小孩,这个小孩听到别的孩子在讲幼儿园里事情时,眼里有泪光,我当场看了,也禁不住想哭。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2,(12):24-24
也许大家还记得,80年代国人为了买一台“日本制造”的家电而找熟人、托关系的情景。到了90年代初,国人不仅要买“日本制造”,而且还要加上“原装”两个字,同样的日本品牌,中国人、东  相似文献   

11.
轻松一刻     
《社区》2004,(3):64-64
卖不打印机坏了,抱着上街去修,一人拦路问:“硒鼓卖不?粉盒卖不?”行不久,又一人拦路:“手机卖不?”走神中,脚下踉跄摔坏了打印机,收破烂的问:“包装纸箱卖不?”裤子摔破了,一人拦路问:“旧衣服卖不?”气愤中心脏病发作,去医院打点滴,一人低声问:“缺钱啦?器官卖不?”气得我冲他咧嘴,他又问:“假牙卖不?”身价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病人找他看病,事先都要预约。有一天,诊所来了一位公主,因为事先没有预约,医生就让公主随便找个座位等着。公主一听十分震惊,忙大声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主!”“天啊!”医生听了拍了拍额头更正道,“那请您…  相似文献   

12.
德国西部城市伍佩尔塔尔风和日丽,一户恩氏家庭的大院里鲜花盛开。 屋里电话铃响,心情愉快的恩老妈妈接过电话应一声:“恩斯特。”对方听出了接话人的身份,随口说:“我要找您儿子讲话。”“我有5个儿子,您找哪一个?”“我要找你那娶了中国太太的年轻人。”不料老太太的回答令听话人大吃一惊:“我有3个儿子娶了中国太太,您找哪一个?”…… 恩家是正宗日尔曼大家庭,因为结上了中华民族的缘,就多了一个随缘简化的“恩”姓。  相似文献   

13.
熊必军 《今日南国》2007,(19):55-55
曾有媒体报道,在推行了多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招聘方式花样不断翻新的今天,中国企业招聘员工时,由熟人推荐的仍占多数。看了这个报道,笔者开始还有点奇怪,报刊电视台等媒体每天不是在报道全国各地召开的现场招聘会吗?怎么这些招聘会开来开去就是作用不大呢?不是说现代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吗?为什么最终不管是企业招人,还是求职者,不少人找工作还是靠熟人关系呢?可后来一想,既然这个现象存在,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在人才招聘市场上,不论是企业招聘员工,还是求职者找工作,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市场中的"经济人"不管是对寻求人才的企业还是找工作的求职者,都想以最低的成本付出,获得最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刘润生 《可乐》2011,(9):24-24
一提到“中国”,很多中国人都会油然而生自豪感。可是,如果你在国外,有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跟你说他来自“中国”,可不要以为他是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因为在国外,还真有地方叫“中国”.  相似文献   

15.
休闲娱乐岛     
话丢了 古时候有一个人出门去学 话。他听了一句“岂有此理”,觉得 很好,可是过了一阵竟忘记了,他 急忙到处寻找,船夫问他找什么东西,他说是找一句话。船夫说:“哪有丢了话的?真是岂有此理!”那人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原来被你捡去了!” 一个字笑话 明代金陵人陈全,以滑稽取笑闻名。一次进京游览,误入宫廷禁地,被武士抓住,要罚他劳役。陈金跪下求饶。武士说:“听说你善说笑话,现限你只能说一个字,能够使我发笑,就放了你。”  相似文献   

16.
“向来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林语堂先生对此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老人家早已“脚踏东西文化”。不过,老先生在这一点上怕是有些“千虑之一失”,殊不知,进有进的理论,退有退的哲学,善于从理性上寻找根据,以使心理保持平衡,亦不失为一种养生之道。 人生春风得意时,快乐就是快乐,有无理论指导都行。可是到了秦琼卖马、关羽走麦城时,却万万需要找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安慰自己,比如眼下的“身外之物”说,便可一试。  相似文献   

17.
余东 《社区》2008,(32):21-22
当年,他靠捡垃圾完成学业,因蹲过监狱而找不到工作;如今,他成了韩国总统——李明博,韩国人眼里的“传奇”。凄苦的年少时光在韩国,李明博有“打工皇帝”、“韩国传奇”之称,是不少年轻人的奋斗榜样。他的传奇人生,至少两次被改编为热播电视剧;他记载自己成功经验的自传,创下了重印107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18.
如今50多岁的人,大都听说过田家英的名字。因为他是毛泽东的秘书;因为他在“文革”中发布“5.16”通知后的一个星期突然去世;因为他的名字总是和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国当代的领袖人物紧密相连……田家英的子女们的回忆,使我们对那个时代以及那种追求,有了一番别样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初三(15)班的美术课内容是“测风仪器模型制作”。按惯例,课代表都会在课前“报到”一次,帮任课教师拿一些教具。因为那天该班的美术课代表临时有事,所以找了一个同学替代。他很准时来到我这里,之后我便让他拿了测风仪器中的一个零件,告诉他放在讲台上即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6,(9)
7月12日,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投票表决.在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录中,又多了一个新伙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说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不能不说夹金山,因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就是这里走向世界的。说到夹金山,不能不说崔学振,因为他从海滨到深山,一干就是一辈子。从“申吉”到“申遗”,看着全球大熊猫热一次又一次的升温,有“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神”的四川省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现任调研员)崔学振却仍感到忧心:“我们位于夹金山中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跟1975年相比,数量是减少了。那时我们这里大熊猫有320多只,现在只有143只。”崔学振,一个传奇人物,他来自大海边的浙江省宁波市,在遥远的中国西部干了一辈子,他与大熊猫结缘,在大山中建立了一个江浙人的家庭,成为“最后一个宁波邦”;曾抢救了50多只珍贵的大熊猫,建了一本不轻易示人的“大熊猫抢救档案”。他自嘲:“一生只有一个窝,一生只干一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