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中出现了许多种重写的实践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重写文学史";一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重返'新时期文学'".重写的结果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把曾经被压抑和遮蔽的部分彰显为主流,而把曾经是主流的部分再压抑和遮蔽掉;这种文学史叙事和建构方法,初看起来新鲜、别致,然而其视野却趋于狭窄化,终难达成全景式或整体性的文学面貌.究其原因,恐怕是立场的模糊不明导致了视野的逼促.因此,提倡注重人性的启蒙文学史观,或许会开拓重写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周宏伟先生近年提出,地质时代在成都平原形成的断陷湖延续到两晋南北朝仍然存在,即汉代"方三百里"、"周回二百余里"的"滇池",再到两晋南北朝的"万顷池".通过对成都平原的地质、古地理环境分析以及考古学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直到战国中期,成都平原不可能存在"周回二百余里"的大湖泊,"滇池"在成都平原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德'-'道'"理型与形而上学的中国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道德经》中,无论"德"、"道"的理念,还是"德"—"道"关系,都是兼具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双重本性。《道德经》的形而上学有两大基本特质:"德"—"道"合一,开创"德"—"道"的形而上学传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合一,开创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传统。"‘德’—‘道’"理型建构了"尊道贵德"的形而上学的中国传统形态。它以对"普遍理性"和"伦理总体性"的追求为动力,而"道"与"德"的自然自由的本性,又使之具有拒绝形而上学恐怖的本性。《道德经》中哲学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普遍理性"与"伦理总体性"无中介、无过渡的生态同一,对解决现代文明的形而上学难题,解释现代西方哲学的伦理学转向,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内部人控制'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本(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为狭义的人力资本,即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回报机制,企业经营者的贡献难以通过工资或年薪的形式得到适当的衡量和回报。因此,要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首先就得解决经营者(企业家、经理等)的人力资本合理报酬问题淇中,人力资本的量化是问题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7.
元词历来评价不高,被认为是词体历经唐家兴盛之后的衰落期。'同衰于元'似乎已成定论。本文对此说法提出怀疑,并通过对元代词体发展的具体分析,指出导致词体衰落的诸多因素在南宋业已存在,而元词就其本质而言是南宋词的自然延伸,'词衰于元'之说,元人恐未肯任其咎。文章认为,前人对元词的评判存在着两个基本偏颇,一是在元词的断根问题上有所失误,二是评判标准上的不完善。本文就此提出了'以元归元'的原则及四个标准.以此作为确定易代之际文学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8.
汉末社会组织结构的离析与无序,是汉代'天人'文化模式功能消解的信号,玄学的产生正是汉魏士人面对现实危机旨在重构社会组织秩序而进行的文化革新的结果。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非人格化的'无'本体置换汉儒人格化的'天',重新奠定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形上基石,并通过对传统社会名教的重新诠释和定位,满足了建构社会新秩序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省"是一个统筹性的概念,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是现阶段推进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区域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现实基础,文化大省不仅是一种地域构造,而且是一种具有具体社会职能的社会文化实体或区域文化共同体,独特的区域文化成就了独特的区域经济,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区域发展战略.文化大省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是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制度化表达,是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最集中反映.文化大省建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战略性思维,就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具有内增凝聚力、外显竞争力的双重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21年5月,"时尚再定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设计·泛时尚'高峰论坛"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国内近二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时尚再定义"为主题,为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设计·泛时尚"的未来学科格局与教育发展路径献计献策,深入探讨了文化自信与时代需求、科技文明与社会转型、生态文明与人类未来等不同议题下设计教育学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后世对汉人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具体所指,意见不一.此文在前人论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考证和落实.认为是汉代<左传>研究者通数<春秋><左传>二书的结果.同时是对姚曼波女士<再论孔子作〈左传〉蓝本>(载<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的答复.姚文说"惟独<左传>恰合‘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数",是孔子作<左传>的"铁证".此文指出,姚文对"弑君"、"亡国"的论证没有界定,并且背离<左传>的相关论述,一再随意取舍,拼凑数据.论证又异常草率.姚女士是古今提出孔子作<左传>的第一人,她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低估了两千年来的学人,高估了自己.姚文的论证存在严重偏差.强烈的主观愿望,使她不顾事实,一再提供不实之证.她所谓孔子作传是"先秦以来全部典籍……证明的铁的事实",足以引发人们思考.这等于说,两千年来的学人对于"全部典籍"中无所不在、唾手可得的"铁的事实",竟然个个熟视无睹,只有她一人"敏锐地"出来揭"秘",这绝对背于情理.事实是,她至今没有提出任何可信的证据,她的"考证"不合于学术规范,她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胡适心目中的戴震,其人,是我们徽州人中的一先贤,其思想,是"三百年中数一数二的巨人",因此,胡适在<戴东原的哲学>中首创"戴学"."戴震"即"戴学".  相似文献   

13.
评'徐锡麟手毙陈伯平'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锡麟手毙陈伯平'之说首见于当年《民报》上南史氏 (陈去病 )的《徐锡麟传》。翌年 ,陈去病删去'或曰毙于君手'一语 ,并慎重地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 ,上说随之消隐。此说再度出现是近五十年后凌孔彰的《先师徐锡麟事迹纪略》 ,但在纪念辛亥革命 60周年之际 ,凌对陈伯平之死的说法作了根本性的修正 ,称'陈伯平又在奋勇击敌中首先中弹牺牲。'今有的人未加考辨 ,把凌孔彰自己已抛弃的说法又摭拾回来 ,使这个问题平添了新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财政投融资'范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融资'仅仅是一个资金来源的范畴,不是资金运用的方式,放确切地说应称'财政投融资';'投资'是无偿还是有偿,取决于政府预算与财政投融资的关系及财政投融资资助项目的性质;财政投融资应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为目的,不一定形成实物资本;以'财政投融资'取代'财政信用',应当以此为契机,使政府的金融活动在运作和管理上走向规范化;'公共信用'的提法比'财政投融资'能更好地反映出政府金融活动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制度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画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名设置及其递迁制度、'改官'和'佩鱼'制度以及院画家的'出职'和'当差'制度等三个方面 ,对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画院和院画家在北宋地位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语篇体裁分析是近年来在话语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在概述、评析语篇体裁与语篇体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该理论与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之间的关系异同、该理论在语言研究与教学中的价值及存在问题。本文认为语域分析、话语分析与语篇体裁分析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连贯性话语。语域分析注重言语形式,很难揭示话语交际本质;话语分析的重点是揭示话语的普遍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将话语放在一个特定的语篇社团中加以考察,注重发话人的交际目的,揭示各类语篇体裁的特殊性特点。语篇体裁分析有别于其它分析理论的明显特点是在分析中加入交际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从而使这种分析能更深刻地揭示话语的本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为研究连贯性话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能为语言教学,特别是特定用途英语教学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江南土建时老百姓所一向尊崇的信仰与禁忌,举例探讨东方传统的环境思想。全文共分择地、朝向、格局、围护和庭植等五个方面,各以一句典型的民谚为例,阐释其中所蕴含的信仰心态和环境意识。文章认为,这些民谚中所体现出的生态信仰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着朴素的唯物论的环境规。文章指出,江南'民宅'的构建思想不仅注重功能性,还同时强调心理因素,将感情意识程人结构形体中,使之人性化,因而富有生气。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国际商务中出现了以重视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绿色营销'新潮流。这一新潮流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国际营销方式,预示着下一世纪世界市场营销的主流。加强研究这一新潮流,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快地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绿色营销'产生之基础进行分析,进而阐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最后就中国应如何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发展'绿色营销'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