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将汉语中主要用于诗歌的一部分词汇定义为"诗语"。汉语"诗语"包括三种类型:形容词中的叠音词和联绵词;藻饰性词语;由常用词组合而成的更为普通的诗语。汉语"诗语"中有一部分成为通用词语,乃至进入现代书面语和口语,而不是像欧洲语言中的诗语那样与其他词语形成完全不同的层级。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献流传至今的大多是书面语,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佛经文献却保留了大量当时的口语材料。相对来说,经、律、论三藏中,律典(特别是广律)的口语化较为明显。《根有律》也同样有这个特点,值得研究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既要准确概括新闻内容,又要有生动的表现形式。近年的报纸上,常常可以见到许多平白、铺叙的标题,细细品味,好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这种标题即是口语化的标题。口语与书面语是相对的语言学概念。简单地讲,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而口语是说的语言或耳的语言。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当然,我们说的“口语化”的标题并不是纯粹意义上  相似文献   

4.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影响广泛而深远。社甫在诗歌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个性,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与人生的完美,他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竞严格到"毫发无遗憾",在炼词句、用比喻、重点化、讲对称、用典故、口语化、意在言外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审美追求和美学风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诗歌的圭臬。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书面语词和口语词作为两大不同的词汇系统,既有竞争与分化,也存在着交叉、融合与转化。书面语词和口语词的交叉有两类,一是不同表达中书面语词、口语词的交叉,二是书面语词与口语词同形异体(语体)现象。在融合与转化方面,书面语词进入口语与教育的普及有关,而口语词进入书面语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口语化典籍对口语词的吸收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后朦胧"以来的诗歌口语化探索,其发展不是日趋走向成熟与优美,反而是江河日下,状况令人堪忧。从诗歌语言的本性角度,可以清楚地探察出"后朦胧"以来特别是"70年后"诗群和网络诗群的所谓"口语化诗歌"语言的弊端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家认为,汉魏时期书面语中已现古白话的萌芽,经过隋唐的发展,至唐末五代首先在佛教领域出现了基本以白话叙事的变文作品,并为宋代白话书面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实,在世俗文体中,白话的发展同样值得注目。唐代古文运动以复古相号召,"三代以下书不读",语体的文言化超越魏晋。但在诗歌领域则完全不同,唐诗的口语化十分明显,宋词的语言正是唐诗口语化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穆木天的诗歌写作与他的诗论主张相辅相成.作为"纯诗"理论的引进者,穆木天也是向"大众化诗学"转变最为坚决的其中一位.梳理穆木天的诗论与诗歌写作,并不是为了以任何"主义"或诗歌观念来证明穆木天的"进步"或"退步",而是希望在分析穆木天转向的同时,重审"纯诗"与"大众化诗学"的对立,以期寻回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白话新诗与古代诗歌的关系是既有所破除,又有所继承的关系,即有"破"又"立"。白话新诗对古代诗歌的"破"主要是在诗歌的形式要素方面,如结构、语言、用韵,诗歌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表达方式的差异,但是,白话新诗又承续了古代诗歌艺术追求"境界"、偏于表达诗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传统。在"破"与"立"是辩证过程中,白话新诗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书面语和口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体,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但母语是汉语的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作文语体普遍偏低,甚至呈口语化趋势,其结果往往是表达欠地道,有的根本无法接受。本文主要从母语迁移、语言环境和作者心理等方面探讨大学生英文写作口语化趋势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世明 《南都学坛》2008,28(4):150-151
一、诗句的口语化 诗的口语化,是"散文美"的主要特征.因为,口语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富于自然性、人间性和本色美.其特点是明朗素朴、天然质实、平易近人,而又不乏妩媚动人的风采、含蓄隽永的情韵、深邃警人的哲理.因此,人们从美学上给它以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诗味说"是杨万里诗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独特处在于:以"味"论诗歌群体风格特质——追求神似,"舍形逐味";以"味"来规范传统诗教的怨刺内容——要求诗歌精光内敛。杨万里"诗味说"与"晚唐异味"密切相关,他服膺晚唐诗歌的工整,竭力标榜"晚唐异味",是为其"诗味说"张本。  相似文献   

13.
藏语是有比较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而重叠就是其中重要的形态变化之一。在吐蕃碑刻以及敦煌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写本中就可以发现这种手段的运用。自从十三世纪《诗镜论》被译成藏文并在藏地开花结果以来,这些重复的形式在与口语平行的书面语中,特别是在文人学者的诗歌中更是广为流行。书面语中的这种趋势又不可能不给口头文学以影响。在现代藏语口语中,无论在日常会话或口头文学中,这个传统的语法手段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  相似文献   

14.
当下诗歌写作:从"反讽"到"歌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  相似文献   

15.
诗案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北宋以儒立国,诗人以诗议政,发挥儒家政教精神,但屡屡因诗得祸。诗祸与新旧党争密切相连,从乌台诗案的政见之争,到车盖亭诗案的党同伐异,再到崇宁全面文禁的意气用事,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政治特色。诗人的命运随着政党的得势与否而浮沉,而且波及的诗人一次比一次多。党派之间的权力之争、喜同恶异使诗人难以独善其身及保持创作的独立批评精神。诗人的创作经此连绵的政治打击,由经世致用转向寻求安身立命和追求纯粹技艺,崇宁四年(1105)后,北宋诗坛批评政治的诗歌陷入历史低谷。凡此,与北宋诗案的政治化本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论从艺术起源,还是从诗歌的内在特质及读者接受等方面看,音乐特性始终是诗歌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在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口语诗中,音乐属性已经被破坏得体无完肤。口语诗中音乐性的"失却"使得当代诗歌创作已陷入空前的艺术困境。重新认识和探讨口语诗的音乐性问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选择、音乐意境及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方面入手,以复原和提高诗歌本身的审美属性。  相似文献   

17.
宋初百年偈语诗的诸多特点,是与此期诗歌的总体发展方向相矛盾的。此期偈语诗不讲究押韵、对偶、用事、平仄相对,以及句式组合灵活多变等语言特点,以阐释和宣扬佛教教义为主的诗歌内容,注重议论化、理趣化的表现手法,都是与偈语诗的功用相联系的。偈语诗传播佛法、点拨信众的功用,主要由僧人诗人继承下来,而唐代诗人那种以偈语诗的形式写作世俗人生情感体验的传统,则在宋初百年士大夫那里被疏离。宋初百年偈语诗的上述特征,与此期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紧密相关。宋初百年偈语诗的无意识的进路,对融合"诗"与"哲学"之争、寻绎自然界与道德界的同一性等问题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亦会对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若干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止斋诗初论     
止斋诗在诗思上具有郁勃不平的的政治情感取向,但同时又能融苍浑于平实,归怨艾于雅正,体现出情兼怨雅的趋尚;在诗艺上则有意求雅、求工与求新,体现出醇雅工巧的创作追求。作为"学人之诗",止斋诗具有不可忽视的多重诗学意义,它既折射了南宋永嘉学派的历史演进,同时又在诗歌的抒情性与工巧性追求上对包括"永嘉四灵"在内的"风人之诗"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从而真正前驱性地参与了南宋后期唐韵复归,"宋调"式微的诗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牛毓梅口语与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的特性有区别,其作用也不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书面语只是口语的翻板,书面语是附属于口语的。其实不然,自文字系统产生之日起,书面语就有着自身特有的形式、作用和特征,口语与书面语在传递信...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达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