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公共行政领域,围绕着何为良好行政以及如何确保良好行政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在这两种观点中,公共利益成为焦点。在视理性中立和效率最大化为良好行政典范的古典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证主义行政科学那里,公共利益被工具理性、效率准则以及经验有效性等一系列理性追求所遮蔽,长期得不到重视。虽然夏博特对公共利益做了认真的分析性审查,但他对公共利益理论的有效性诉求仍然是实证主义倾向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政府合法性危机而兴起的公共行政重建运动,公共利益才被以黑堡学派为核心的一些规范取向的重建者重新发掘和建构,成为他们表达对兼具政治责任和伦理关怀、更为积极且重要的公共行政诉求的核心概念。但基于规范性视角重构的公共利益理论仍然存在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后续的关于公共利益的思考中,这种张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  相似文献   

2.
行政征收条款中关于“公共利益”的判断是长期困扰学界和法律实务界的难题,对这一概念模糊的界定导致了许多行政征收行为的偏差。在我国现行众多包含“公共利益”的法律文本中,其立法意图上存在着明显对公权力的授权和对私权利的限制倾向,这种状态甚至达到了近乎被滥用的趋势。美英法律实践中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使用”差别含义作出的厘定,以及它们采用的“逐例”(casebycase)原则下的“公共利益”评判标准,对我们准确把握“公共利益”有着十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学术信息     
本刊讯:2005年10月13日至17日,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与法国保罗塞尚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欧亚研究所联合召开了“中法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研究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及其相关问题,为中国的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法律制度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经验。数十位中法行政法学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分析了中国和法国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现状,探讨了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概念界定、公共利益和公共用益的区分、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程序设计、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救济途径等重要问题。本次会议研讨氛围热烈,互动…  相似文献   

4.
西方行政理论发展过程中,有关公共利益研究的争议贯穿始终,学者们提出了有着较大差异的界定方式及主张。其中,宪政主义观点的共性则在于普遍承认公共行政是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角色与运行机制。根据其理论分析出发点的差异,可以把这一理论流派划分为描述性与规范性两种类型。不过,总体看来,宪政主义公共利益观带有很强的综合倾向,体现了行政管理领域价值追求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是行政征收征用的前置要件,今年新出台的《物权法》也规定了我国的征收征用制度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对“公共利益”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不仅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对“公共利益需要”的滥用,而且还会损害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通过立法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做大致界定,并通过正当程序的设置,进一步保障有关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得以实现,以规范行政征收征用行为。  相似文献   

6.
行政补偿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牺牲了公民、组织的个体利益而给予这些利益受到特定损害的公民、组织的一种经济上的弥补。这种法理释义的确立和发展为我们理性解析行政补偿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预期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以行政补偿制度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和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要程度为分析基础,将行政补偿制度的功能归结为权利保障和利益平衡,为合理运作这种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行政合同特权是行政合同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基于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以及公共利益优位理念而产生。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理论抑或实践 ,行政合同特权都是现实存在的。平衡行政合同特权 ,回归“合同”性质是行政合同特权与契约精神碰撞与协调的归宿。深入研究行政合同特权理论对我国行政合同制度的构建以及行政合同立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行政理论发展过程中,有关公共利益研究的争议贯穿始终,学者们提出了有着较大差异的界定方式及主张.其中,宪政主义观点的共性则在于普遍承认公共行政是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角色与运行机制.根据其理论分析出发点的差异,可以把这一理论流派划分为描述性与规范性两种类型.不过,总体看来,宪政主义公共利益观带有很强的综合倾向,体现了行政管理领域价值追求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管理的特征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 ,是公共行政学中重视公共部门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作为一种实践 ,是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活动总称。公共管理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现实性的特征 ,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和公共部门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的功能从工具理性过渡到价值理性使得行政决策行为更加贴近社会大众,贴近公共利益,行政决策行为也因此围绕着责任标准和公益标准展开价值博弈。长期以来,库珀的"层次式"行政责任为主要决策价值观的决策伦理思考路径成为行政决策与伦理决策结合的大胆尝试,但是,作为行政人员决策需要依赖更多的是一种具有实体统领性的核心价值。以公共利益为标准的行政决策伦理思考从根本上解决了行政人员面对不同价值观产生的冲突和困境,公共利益作为一种真正的伦理责任承担了决策者进行伦理思考的指导性角色。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概念的内涵却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这种不确定状态主要在于"公共"的范围与"利益"内涵的不确定。公共利益可以分为主观公益与客观公益,主观公益是公共利益量的层面,而客观公益是公共利益质的层面,公共利益是质与量的融合,公共利益的标准也就包括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概念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益诉讼的概念争议导致学理与实践都产生矛盾,其“所指”与“能指”往往混淆。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到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原告应该扩张为诉的利益者;客观公益因素的存在;跳出部门法及跳出诉讼法看待诉讼;公益诉讼侧重于启动者的公益性目的性。根据知识经济原则、基层化原则以及诉讼目的,公益诉讼的启动先后顺序与启动者的重要性次序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状况、在借鉴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是什么等问题上。相较之下,对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如何定位以及"公益"的表现何在,学界却关注不够。而这两个问题应该是建构公益诉讼制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从公益的性质入手,在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带有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社区利益归为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分析环境公益诉讼中"公益"的内涵,可得出利益的性质与诉讼目的共同决定了某一环境诉讼是否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公益诉讼主体是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环节之一,依据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由于主体条件的限制常被法院拒之门外,即便博得公众喝彩也多以失败告终。2012年《民事诉讼法》顺应了实践的发展需求,增设了公益诉讼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为明确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提供了政策契机。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进行理论探讨,完善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是否适用调解与和解权利等问题有助于更科学地构建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必要建构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建构该制度必须界定清楚公益诉讼的概念,而且出于公益诉讼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考虑,在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和提起主体方面应作出明确规定。鉴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我国建构公益诉讼制度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克服此障碍应该在法律授权、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及公益诉讼费用改革等方面上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论公共伦理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伦理价值是伦理学的核心,公共伦理价值则是公共伦理学的核心。公共伦理价值的具体形态应从公共行政的特殊性中提炼。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常常面临着的伦理问题是如何将公共利益贯彻下去,如何协调各不同群体、组织的利益要求,因此,"尊重"成为了公共伦理价值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公益诉讼是当前盛行于我国诉讼法学界的热点问题。围绕如何对这一“舶来”制度进行法律移植,使之结合中国的宪政体制和司法实际,在理论设计和制度设计层面,学界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公益诉讼”的界定这一基础性问题,学界存在较大分歧,系统研究尚嫌不足。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在考察其语源和归纳分析国内学界几种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采取由外而内的逻辑顺序,首先对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公益诉讼与国家利益诉讼进行辨析,然后从概念内部入手,以目的、主体、体系三个视角对公益诉讼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期得出较为适当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合同法》第52条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合同无效事由,存在诸多问题。从政治哲学角度看,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历经嬗变;在合同法中,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是一对同质概念;作为公共利益的渊源,《宪法》与《合同法》的规制既体现出统一性,也表示出差异性。随着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其衰落或者死亡,反而,以公共利益作为民事行为的效力边界,会使得合同法的私法地位更为巩固。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在当代中国是一个经常被误用、滥用的概念,对法哲学上现存的四种界说——"私人利益总和说"、"国家利益说"、"社会利益说"、"目的价值说"的思考辨析表明,单纯研究公共利益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误区,应当实现从"概念导向"到"操作机制"的重大转移:从单一判断标准,转向多重组合标准;从聚焦公共利益的概念,转向重视公共利益的判断主体;从聚焦公共利益的判断,转向重视公共利益代表机制和保护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