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尚书》中"天棐忱"、"天难谌"、"不敢知曰"等词句颇不好理解。笔者认为:应释"天棐忱"为"天命不是专一不变的",释"天难谌"为"天命难以专一不变",释"不敢知曰"为"不能知道",等等。  相似文献   

2.
"中原"一词,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主要有两种训释方式,一种沿用传统观点,释为"原野"、"内地"或"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一种以裘锡圭先生为代表的观点,主张释为"战场"。本文通过对孙子生活时代相关文献的搜集论证,认为,"战场"这一义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路从而后》章有“以杖荷蔡”句,一般选本及教本对“杖”字均不加注,以为“杖”即日常作助行用的手杖。这是一种误解。由此下文“植其杖而芸”的“植”字也就难以解释,于是便用通假的办法训“植”为“置”。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该句注云:“‘植’同‘置’;……此言丈人把杖放  相似文献   

4.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一标准,"所"字为代词性助词。  相似文献   

5.
针对《尔雅》词义训释中的“二义同条”现象 ,学术界一般把被训释的字和用来训释的字并称为词 ,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 ,因为用来解释被释词的只能称为字而不能称为词。“二义同条”现象违反了规范语言的语言表达通则 ,在解释词义的同时又人为地对理解词义留下了障碍 ,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在这一点上近现代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客观因素、《尔雅》词条历代收集及编纂者们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方面的背景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二义同条”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探讨了为什么"很多"不能作状语而"很少"能、"很多"能作定语而"很少"一般不能的现象,并认为"很多"与"很少"虽同具谓词性但前者有体词性而无副词性,后者有副调性而无体词性,二者不仅在功能分布上不一样,而且在语义上也根本不能构成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反义组。  相似文献   

7.
李乾元 《社区》2011,(34):23-23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有这样一件新鲜事:龙泉街道有个"讲师团",不但演讲讲得好,而且文娱节目演得精彩,让很多居民都成了其忠实的"粉丝"。经了解,这是龙泉街道党工委针对辖区当前"失地农民多、新市民增多、法制观念淡薄、文明素质不高"的实际,成立的一个由远程办牵头,以退休干部、职工、老师、志愿者为主体的"百姓讲师团"。  相似文献   

8.
"贞"在《周易》中受到的误解很深,通过对《周易》各相关卦例系统地分析,"贞,正也",对女性则引申为"从一而终"的传统理解只是儒家的看法,并不合原意。《周易》不仅允许女子改嫁,甚至对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妇士夫"婚配现象也不反对。其实《周易》并不反对女性应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并视具体情况该坚定时就坚定。释"贞"为"定",引申为"坚定、坚持"更符合《周易》主旨。  相似文献   

9.
以"第四媒体"网络为依托的诗歌,从备受关注到趋于平淡,它的存在已经不置可否。它与以纸质为媒介的新诗相比,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受众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以网络为依托的新诗就是一种诗歌的新的突破。尽管多数学者乐观地认为这是一次诗歌空前狂欢的盛宴,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时代的诗歌并没有在这种盛景下再度掀起大众对诗歌的狂热追逐——纸质传媒时代曾经有过的辉煌。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对人本位的冲击外,恐怕最深层的还是新诗自身发展的病态——借助政治的力量和"大众"联盟,换来的却是一种被利用的"活跃"与和平的"消沉",因此笔者大胆认为网络时代诗歌真正的勃兴还远没有到来,寻找出路才是当下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超越"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赫"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謼'皆字异义同。'诳■'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赫"、"■"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赫"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檐檐。"李善注曰:"《楚辞》曰'裳檐檐以含风。'王逸曰:'檐檐,摇貌。""襜檐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超越"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超越"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超越"、"超越"、"曆刺"、"歷刘"。《广韵·锡韵》:"超,超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越,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超越"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越,侧行也。或作趞。"又"超,超越,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1.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学者把"来着"看作是时标志或体标记,认为"来着"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近过去"或"完成体"。但是语料显示,"来着"在句子中既不表体,也不表时。"来着"句中的时体都有相应的成分来承担,"来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法手段,它的使用,在语法上不是必须的,去掉之后对语句结构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4.
"薄"、"薄言"在《诗经》中多次出现,注家多视其为虚词,训为"语助词"或"发语词"。其实从词义本身发展演变及具体运用来看,"薄"在古汉语中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多义单音词,一般作为形容词,它后面的"言",应训为"然",因古音言、然元韵相同,"言"乃"然"的通假字,与"薄"组合在句中作状语。训释"薄"、"薄言"应将其置于具体语言环境,结合诗意进行,不能孤立看待。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以"不生其国"阐释所有"声"谥人物,明显不妥。本文以"闻其谥,知其行"为出发点,通过对《左传》所载"声"谥者行迹的分析,认为除《逸周书.谥法解》所释外,还应该有"声名远播"和"有声无实"之义。  相似文献   

16.
“债权股”是部分国企尝试摆脱债务锁链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既不能使新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在市场中进行最佳状态。而且在法律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以湖南株洲部分国有企业为对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国企的“债务”作为新建股份制公司的出资形式不符合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债权人的“债股”与实际出资人的认购股是不平等的。同时,债转股的公司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债转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债转股”是部分国企尝试摆脱债务锁链的方式之一 ,但这种方式既不能使新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在市场中进入最佳状态 ,而且在法律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以湖南株洲部分国有企业为对象进行了研究 ,认为国企的“债务”作为新建股份制公司的出资形式不符合现行公司法的规定 ,债权人的“债股”与实际出资人的认购股是不平等的。同时 ,债转股的公司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8.
永泰二年(766年)春末夏初,杜甫作客夔州,与当地主人柏茂琳有过交游,并写下《览镜呈柏中丞》、《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等诗作。仇兆鳌认为此等诗歌是杜公"有望于中丞",朱东润先生则直接批判"这实在不是诗而是乞丐口中的《莲花落》",从而认为"诗人堕落成新兴军阀的帮闲"。杜甫与柏茂琳交游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学者对此尚无研究。文章通过大量史料的整理,对上述交游作品的题旨详加释证,纠正过往谀颂之误,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杜甫与柏茂琳交游之始末,这对了解杜甫寄食状态下的人格和创作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仅仅”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与生产力发生间接联系;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通过经济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进行的。这种观点不仅直接地支配着哲学界,并且严重影响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则表明上述观点是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又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兹就管见所及,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作者认为:构建"普修+选修+社团"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体现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又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富有建设性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