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一般认为,理与势是王船山历史观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然而,王船山却是将“理势”贯穿其整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系统的。道以气化流行开展出自然与人文之历史世界。无论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历史,皆因其气化固有之幾而成其理势。道之开展为自然历史世界,因在天之幾而有理势之自然;道之开展为人文历史世界,因在人之幾而有理势之必然,故道之开展变化取决于理势。由此,通过对理与势、理势相成、理势无定和道与理势之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考察剖析,可以发现,王船山是以道为中心构筑了一套系统精致的理势观用之于历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论道家思想与后世文学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庄为宗的道家思想提出“道”是万物之源,对道的认识在于“观道”和“体道”。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理论上提出了心灵体验这种人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从而确立了人对待世界的审美方式。在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下,文学理论提倡“自然平淡”,并将“自然”或“素朴”视为审美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政治世界的基础与核心,集中表达了老子对理想政治的憧憬.道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理想的治国之道.自然无为既是宇宙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国家治理的至高境界.在老子看来,体道圣人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前提;无为而治是实现理想政治的核心;小国寡民则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原道》进行探讨。首先,从“文之为德”一句含义的辨析入手,指出《原道》是通过论述文之起源来建立文学本体论的;其次,通过分析道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刘勰是以“自然之道”为依据来论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三,论证了体用结合是《原道》的主旨,同时也是《文心》之道  相似文献   

5.
[摘要]汉魏六朝仙道诗不仅是中国仙道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一代文人追求自由的梦想,在想象的彼岸世界中任意翱翔。其中所用意象之丰富,所造意境之美幻,殆无出其右者。而在这些意境的背后,又藏匿着诗人们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通过对其的透视,我们或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范畴,究竟何为"道",古今有诸多观点。本文试图用"玉米"和"白菜"类比识别老庄之"道"。天道观中,老子侧重"道"为宇宙万物本源,庄子凸现"道"的世界万物整体;致知论中,老子视"道"为追思存在,庄子悟"道"为自由世界体验。天道观、致知论,老子强调"道"不同于物,俨如"玉米",留给大家美好的期望;而庄子强调"道"不与物二致,俨如"白菜",叶子与白菜同为一体,不舍不弃。"玉米"与"白菜"的区别可能就是老庄"道"之差异。  相似文献   

7.
道与世界3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学界所熟知,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也与"三个世界"理论密切相关。将"道"与世界3联系起来,一方面为理解"道"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3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文源于道"是一个古老命题.根据对"道"的不同理解,各家形成了其相应的文学观.本文在比较易学、儒学、老庄"道"论的基础上,指出庄子文学观的特质是根于无为、虚静的"境界"之"道",是源自动静与天地同流的"大化"之"道".道"化"生万物,万物"化"而入道,就是"物化".在道的物化背景下观照文学,就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物化文学观".物化文学观,重视文学的道缘与化境,破解文学的僵滞与现成.文学缘道而生,向道而化的本质决定了其重化、求真、尚正的本真品格.这也构成了庄子"物化"文学观与儒家"尚用"文学观及老子"法自然"文学观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提出"道心",既强调了对"道"的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又涉及到"道"与"心"的联系,从其哲学观"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进而推到文学观,所"原"之"道"其实质是"原人"、"原心",从而在"道心"说基础上建立起文学为人学、文学为心学的表现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