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艺术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与其它艺术门类迥异的思维方式和物质存在方式(使电影得以独立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拍摄性”和“剪辑性”,前者使它区别于除摄影之外的各种艺术样式.后者又使它区别于摄影。当然这种比较的考察不包括产生于电影之后的电视。),而不是曾被“吸收”和“引进”的其他艺术模式(最典型的莫过于戏剧艺术模式)。纵观中外电影史,戏剧电影(指以戏剧艺术模式组织叙事的故事影片)都曾占有过重要位置。由于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等艺术家的探索,尤其是意大利新现实主  相似文献   

2.
蒙太奇是电影的构成方法,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和思维方法。然而,在艺术表现多元化的今天,小说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种“陌生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显现出了新的生命力,拓宽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3.
电影自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世界第一部“活动电影机”公开放映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与西欧的戏剧和中国的诗歌相比,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还是太年轻了。在短短的九十几年中,从游艺场上的“杂耍”“小玩艺”到被承认是一门艺术,再到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舞会皇后”“二十世纪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也是作为学科基础的“电影”概念的形成期。作为姊妹学科文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性”跨越学科、媒介疆界,参与到早期中国“电影”概念及相关理论建构中。电影与文学的百年互动,学界通常简化为线性时序下事件性的集合,注重作为新兴艺术的电影与文学的代际式差异,强调电影为寻求自身的独立性而与文学进行的渐进式的关系切割。简单将文学嵌入电影论题并不足以把握关键概念,借助跨媒介的“居间”视角、深入历史裂隙观照二者的互动十分必要。事实上,在文学试图统摄电影而电影又力图与文学剥离的相互角力过程中,以“电影的文学性”一语为焦点,“文学”“影戏”“文学性”“电影性”等新旧语义交叉、重叠于“电影”概念一身,并且潜隐着保守抑或进步等丰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信息,体现出一种“不同时的同时性”。梳理与重审这一历史复杂性状况,有利于敞现一段动态、开放的“电影”概念史,或可为电影理论与历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特别细腻、高超的艺术。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无科学性的教学缺少根基,无艺术性的教学没有活力。教学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追溯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教学艺术的思想和实践。早在春秋时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施行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就体现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孟子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出“教亦多术矣”。①这里说的“术”,也包含着教学艺术的意思。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名著《学记》则处处闪烁着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主旋律电影,作为当代影视文化的一种格局,一种精神,已经历史地载入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史册。尽管主旋律电影由于多种因素而有着诸多艺术遗憾,但它和探索片、娱乐片一样,都是电影百花园里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种,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电影的灿烂的景观。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息息相关。可以说,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足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考量。  相似文献   

8.
陈培湛副教授的学术专著《电影美学教程》出版电影问世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电影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性。最近,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培湛撰写的《电影美学教程》,就是一部研究电影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9.
电视被称为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之后的“第八艺术”.在十几年的电视编导工作中,深感电视专题片是一门综合新闻、艺术、文学的“家庭艺术”.而它的解说词是一种用语言来表达电视片内容的文学体裁.然而,由于它的“不能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特殊性,久久地被排斥于文学作品之外.近几年来,虽然已有一些解说词独立发表,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尚待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先锋电影艺术运动在法国方兴未艾时,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出现了一个后来几乎改变整个电影历史的理论学派──蒙太奇学派,它的势力是如此之大、影响是如此之深远,以至于直到如今人们一谈起电影往往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蒙太奇”(尽管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蒙太奇”)。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其中,库里肖夫因“库里肖夫效应”而留名于世,爱森斯坦以做舰波将金号》而垂名青史,普多夫金以其对蒙太奇理论的哲学思考和系统归纳而著称,维尔托夫则以“电影眼睛人’而闻名,而杜…  相似文献   

11.
建筑和电影原本是截然不同的两门艺术。但建筑美学及电影美学的发展,却揭示了两者诸多的共同点,如共同追求表“情”性及表“意”性的美学主题;具有共同的美学特征等等,这就象在建筑及电影这两门艺术间架起了一座“美的桥梁”,使两门艺术在理论及创作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本文侧重于论述建筑利用电影创作技巧、画面造型、色彩及光造型手法在建筑中的运用等,从而使建筑设计产生由“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的重大观念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绘画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密不透风,疏可奔马。”绘画作品中许多传世佳作都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蛙声十里出山泉”与“踏花归来马蹄香”等就是有名的布白艺术之作。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将“布白”艺术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疑而不释,形成“思维空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思维上的空  相似文献   

13.
试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景中的一切有利条件,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由多个环节、多方面活动构成的教学过程.它包括组织艺术、语言艺术、启导艺术、板书艺术等等.课堂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教师的备课,是为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的课堂表演创造活动“运筹帷幄”的;上课,则是教师教学艺术“决胜千里”的实践.而上课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如同电影语言、话剧语言、相声语言一样,属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实践是构成电影共同体美学的主要现实根基。新主流体育电影家国叙事与个体叙事共通、现实质感与激情镜语共美、体育精神与生命意义共融的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电影共同体美学的要义,实践着对这一电影类型“再现代化”的探索,并因其题材优势,或为中国新主流电影实现“我者思维”与“他者思维”的融通探寻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影坛主要出现了五种电影思潮,即“教化”思潮、“为人生”思潮、“娱乐”思潮以及“为艺术”思潮、“革命”思潮。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对于电影的审美特性、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当时中国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认知。这些电影思潮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又在或相同或矛盾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  相似文献   

16.
论电影思维     
电影思维以声画特征与文学思维、音乐思维、美术思维并列,存在于形象思维中。它具有感性与理胜相结合的两重性、广泛吸纳各种艺术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开放性和运动状态下完成艺术造型的具象性。与其它艺术思维的区别,主要在于思维进行的方式,它必须通过情节思维线(时空综合)、影象思维线(视听综合)和构剧思维线(蒙太奇和长镜头)等三线交融组合,对其中任何一线都不能偏废。从思维层次认识情节与影象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创作,也对电影的本性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7.
论“必修课”与“选修课”朱世久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成“必修课”可以说是传统课程,它源远流长,以机制专业为例(下同),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它表示某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如工程图学、机械零件、机床、工艺、...  相似文献   

18.
艺术之不同于生活、科学、历史,它有一种“可言不可言,可喻不可喻”的意境,“羚羊掛角,无迹可寻”的味道,“神余言外”的寓意,“似曾相识”的回想……如把电影《少林寺》还原为少林寺内的碑文、《唐书》关于十三棍僧救李世民的记载,就显得索然无味,而根据一些历史片断创作的小说《李自成》却受到千百万读者的热烈欢迎。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再创造的艺术作品通过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似与不似”的中介,取得了艺术生命。诗是艺术的一种,当然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电影艺术及其理论在本世纪内受到的质疑与挑战,阐明了电影不完全是艺术,它首先是大众传播媒介,然后才有纪录电影与非纪录电影、电影艺术与非电影艺术之分;强调中国当代电影唯有吸收世界各国电影文化之长,以我为主,实现整体综合与综合创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整体功能,才能承载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跨世纪的电影正面临着商品经济的挑战和艺术品位的抉择。在其多重性格的复杂演变中,如何面对各门艺术无一例外的时代弃取,是电影在新世纪生存发展的首选命题。笔者认为;商品属性的升值,艺术品位的潜移,将使跨世纪的电影呈现出“Y”字型的发展态势──走向“商品”、“艺术”二者神融妙得的艺术境界。电影经济已不单是发行放映和制片人魂萦梦牵的心结,而是编、导、演、摄、录、美一切运作过程的轴心,一门研究电影经济行为及其规律的“电影经济学”必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