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照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工科"的要求,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现有培养方式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与国外人才交流的渠道、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多元化知识架构、跨文化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要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三是要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四是要推进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新;五是要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六是要强化技能性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做好布局,有效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新工科发展进程中,打造良好教育平台,为新工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关注焦点.建设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效解决学科交叉问题,为多学科交流提供渠道,通过"双螺旋"模式、产学共建、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及教学深入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应对国家发展新战略、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竞争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明晰工程人才的素质结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规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中,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分别从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品格、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建立健全面向未来、立体丰富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要求专业课程教学以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对于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需要立足于目前的教育环境变动要求,重新调整教育思路,在灵活调整以及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落实"双主体、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设,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探讨研究生工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提出普通高等工科院应以政策与制度为导向,树立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准确定位工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师资培养机制等多项举措提升工科院校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培养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众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一核心两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一基础、两平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建立“管理-制度-监督-评价”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北京科技大学开启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时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坚持立德树人,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这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化本科人才改革的有力举措,也是高水平师资培育一流本科学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文章通过梳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内涵及育人成果与新工科背景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系,并基于用户满意理论的对其实际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指出今后应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和完善配套制度方面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地方工科院校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地方工科院校通过构建宽基础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模式、多样化新型课程模式、学年学分制为代表的教学管理模式、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受到内外变革驱动力的推动。在传统工程教育中,技术对人的控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故回归“人”本身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新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又成为工程教育发展变革的外在驱动力。这种内外在驱动力又促进了工程教育的范式转换,即内涵意义上国际实质等效的“新工科运动”的兴起。基于以上工程教育改革的内外在诉求,通过对比欧林工学院与天津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两所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及过程性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特色,提出了兼顾家国情怀与个体发展、促进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构建多元主体的过程性评价机制等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的关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应加强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对接新经济、新产业不够,学生新知识、新技术、新素养不足等难题。为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重庆文理学院主动对接本区域智能制造相关新兴产业,积极探索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按照新工科的特征、内涵和要求转型发展机械工程专业,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将行业和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业机器人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体系,重点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变化需要的工业机器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