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元时期书院刻书活动广受学界重视,历代书目及今人著述多引述并讨论"宋元书院本"。叶德辉《书林清话》一书较早并有系统地总结了书院本的基本情况,但是问题也不少。细检现存的宋元书院本,详辨宋元刻书的史料,可以订正其讹误、补遗其缺漏。在此基础上,学界同仁有必要重新思考书院本的定义、宋元书院本的类型以及宋元书院刻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宋元明清的书院发展史上,各个县城的书院发展呈现出县域特色。在湖南书院发展史上茶陵县的书院处于领先地位,其发展特点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沉寂近百年之后,明代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罕见的现象。书院讲学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讲求日用百姓之学,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儒学诠释的平民化倾向。书院讲学的平民化,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也使教育与学术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绍兴地区文化发达,文人群体活跃。他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地方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活动,不仅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绍兴教育的兴盛与发展,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文人群体价值观念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宋、元两代,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呈明显的落差现象.宋代是广西文教发展的兴盛期,科举考试、学校与书院教育取得较大进展,这跟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空前发展分不开.元代是广西文教发展的中衰期,科举不盛,学校与书院教育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这与当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及广西地区社会局势的动荡不无关系.尽管发展情况各异,宋元时期广西的文化教育在整个古代广西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均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道”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变化发展的,“道”的演变反映出不同时代儒、释、道三教关系的演进轨迹:汉魏时期的儒道互补、隋唐时期的佛道合流、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教合一。三教融合成为历史的主流。因此,从“道”的变化视角研究三教融合,在三教关系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宋元时期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时期。汉语语音史上许多重要的语音现象在宋元时期发生,发展或趋于完成。其中阳声韵-n、-η韵尾之间合叶现象在宋元时期吴语地区押韵材料中较为多见。通过考察现在吴方音的语音现象,试图解释吴语中的n、η之间的相混现象。  相似文献   

9.
姚鼐主讲安徽书院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鼐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书院达40年之久,其中主讲安庆敬敷书院和歙县紫阳书院15年,也是其书院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了姚鼐对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认识,力求通过探析姚鼐在书院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揭示其对桐城派、安徽书院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动态助词"将"的发展演变及衰亡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动态助词,萌芽于魏晋,形成于唐代,宋元时期得到充分发展,明清则开始走向衰落。论文通过穷尽调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中"将"的使用情况,结合"将"所在的句式,对明清时期的动态助词"将"进行了描写分析,揭示了动态助词"将"发展演变的轨迹、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流坑董氏家族书院始创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鼎盛于两宋,衰落于元代,复兴于明清。千余年间,流坑先后创办了名为书院、书屋、精舍等各类学校40余所,培养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举人200多名。流坑董氏家族书院教育的发展,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教育目标的两重性;二是教育经费来源多样性;三是师资来源的家族性。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江苏官学教育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江苏历史而言,两宋和元代是一个大动乱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均受其影响。但在战争间歇期,江苏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在教育的某些方面,江苏仍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如江苏率先突破五代乱绪,重建地方官学教育系统,并由此带动了北宋初期全国教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元代理学家倪士毅绍其师业,撰述《四书辑释》,对宋元以来《四书》学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元至正元年,其书由建阳刘氏日新堂初刻;七年又由倪氏本人重订完成,未及刊行;明初坊间出现了与元代另一部著名的《四书》类著作——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的合编本。明永乐中胡广等纂修《四书大全》,以《四书辑释》为蓝本,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明宣德、正统间,王逢、刘剡在明初合编本的基础上,访得倪氏重订本,又参照元人的其他《四书》类著作,编成一部集锦式的《四书》讲章——《四书通义》。基于对《四书辑释》成书、重订及刊刻的考察,旨在探究其背后的学术动因和学术思潮,及其所折射出的宋元以降《四书》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陕北书院始建于宋代而昌盛于明清时代。在此期间,陕北各地相继建立了书院,书院大部分由地方官和当地绅士捐银而建,其目的是为讲学和生员们准备科学考试提供场所。书院对陕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节《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是近代研究中国诗歌的开创性著作 ,它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王国维的《宋元戏剧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样具有学科建设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印刷体不是印刷术的自然产物。从唐宋以来,汉字印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用手写体刻板,手写体虽然方便书写,但是含有草书成分,随意性也比较大,难以取得字形的权威性地位。宋、元、明的有些书坊刻本,刻售的戏曲小说,为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大量手写俗体。在典范楷书基础上,经过匠体的加工,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宋体字。宋体字与手头书写字拉开距离,两者分道扬镳,形成了印刷、手写双轨平行的文字体制,这种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印刷宋体保持经典性,起到维持汉字的传承性的作用,而手写体方便灵活,以利日常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重叠式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形容词重叠式AA、AABB和ABB式的产生和发展。它们在先秦时都已产生 ,并得到初步发展 ,唐宋时是其大发展时期 ,元明以后 ,向着规范用法的方向发展。文章对AA式分成 4个语义类型进行讨论 ,而AABB式的结构复杂 ,则按不同的结构类型进行讨论。ABB式结构和语义类型都较复杂 ,则同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俗文化,宋元戏曲大量地演述广大平民观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事象。文章主要摭取其中的民间俗信、饮食等习俗略作考释,以观宋元戏曲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嵩阳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宋初兴起的私人讲坛性质的书院 ,其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地位历史早有定论 ,崇福宫作为文人挂职之所与嵩阳密不可分。二程是理学的开创者 ,嵩阳对理学的形成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程学南传后发扬光大 ,朱熹集其大成 ,形成程朱理学体系。理学久经贬抑 ,其治世价值逐渐被认识 ,宋末立为正统 ,后代又发展为宋明理学。理学是对汉代以来旧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具有历史进步性。作为统治思想影响元、明、清社会达六、七百年之久 ,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传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0.
姜海军 《南都学坛》2012,32(6):32-36
元代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以漠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大一统帝国。为了巩固大一统帝国,蒙元统治者尤其是忽必烈主动认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推行汉化政策,由此赢得了中原地区民众对其政权的文化认同。蒙元政权对儒学非常重视,在金、辽、西夏汉化的基础上,主要推行南宋地区所流行的程朱理学,而摒弃辽、西夏、金所推崇的章句注疏之学。蒙元政权经过长期的努力,尤其借助金朝儒士大夫向以元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地区传播,最终确立了理学在学术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元朝的官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