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时候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声称自己的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现在,有足够资料表明,沈从文在20年代进入北京后曾接触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从周作人那里接受了性心理学的观点;曾拜读过张东荪的《精神分析学ABC》;还从施蛰存、废名等人的小说中领略了西方心理学的魅力……[2]后来,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大胆而深刻地解剖了人的性爱…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初期起弗洛伊德就在小说观念领域悄然发动了一次革命,他把自己的“深层心理学”理论延伸到了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之中,明确肯定了“心理小说”的人性意义和现代审美价值,并从“无意识”表现的历史存在揭示了西方小说史的心理学本质,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小说创作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力地影响了西方现代小说家的理论立场和创作观念。但其理论和批评中过于浓厚的“泛性论”色彩和古典主义传统的余波又阻碍了弗洛伊德小说思想与西方现代小说创作批评界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给他冠以“新感觉主义”的头衔,“是不十分确实的”,他说,“我知道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 Freudism 的心理小说而已。”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施蛰存的心理小说,应特指具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心理分析小说,它与一般着重分析人物心理的小说不能等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创建于19世纪末,是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上均与传统心理学迥异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性压抑、释梦等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陆续被引入我国文坛之后,对鲁迅,郭沫若、杨振声、许杰、沈从文等众多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运用其观点和方法比较自觉、比较严格,创作比较集中,成果也比较丰硕的,则是施蛰存。因此,给他冠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小说家”的头衔才是“十分确实的”。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与他对“水”的自然性态的感悟密切相关。水的“润下”、“顺其自然”和流动不居与柔性 ,构成沈从文“生命”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成熟过程,即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提高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达成同步同构、相佐相证。在创作晚期云南“抽象抒情”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是吻合的.在创作晚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这一理论不仅在西方社会,而且在我们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一种主张“放纵性欲”的理论。其实,这是误解。本文根据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中的论述,对它作出介绍和剖析。“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其主要哲学价值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并由此在一种新的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究”,所谓“哲学探究”,就是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他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无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与读者的期待视野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它们之间有融合有分裂,期待视野的分合与沈从文的整个创作命运紧密相连。沈从文以小说闻名于世,拥有众多读者和广泛影响,然而他常感到无人能够理解的孤独。他理想中和现实中的读者都渐渐从“多数”变为“少数”,这是一个相互疏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沈从文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沈从文在表现都市情欲、乡村性爱、"诗与火"内在个人爱欲体验等性爱题材小说方面,自觉借鉴和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深化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但同时也给其创作带来某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思想与创作充满着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这可以从其生命观的内在矛盾中找到根源。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生命本体观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矛盾。生命观的这种内在矛盾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沈从文的社会政治观念与文学思想,而且在其创作中表现出来,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格局与艺术风格的建构。通过探讨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构成及其矛盾,可以透视其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是“乡下人”在城里奋斗的结果,可以说,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是沈从文早期创作发展的持久的动力之源,并决定着他作品的基本素质。在对沈从文散文进行历史性扫描中得出一个结论:超越,构成了沈从文心理演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文论中所提倡的直觉感悟的审美方式、静观人生与"和谐-节制"的美学趣味、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无不与禅宗的人生哲学相契合。解读他的文学思想、探寻他与禅宗文化之间的关系,意图是努力靠近沈从文的历史真貌,从另一思维路径去探讨其文艺思想的独特性,从而为更全面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生命教育思想,尝试从中发掘生命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首先,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有利于把握生活真谛与生命本质,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其次,关于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社会组织的研究,为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依据;最后,从寻找优势、灌注希望和赋予力量等技术中找到具体可操作的生命教育技术。模仿成功人士外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作为更具体的教育手段应用于学校生命教育中。  相似文献   

15.
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是研究沈从文的重要窗口。新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静”的捕捉和“美丽总使人忧愁”的风格尤为醒目。现代批判是沈从文文化心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汉人、“海外飞来的蝗虫”、阉寺性等都被他视为堕落,“病”更是他经常使用的意象。解放后,面对“信仰单纯、行为一致”的时代,沈从文从不能适应到对“思”与“信”的反思,最终在回归传统文化中显示出无从驯服的斑马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杭州多位诗僧有着不解的诗文情缘,参寥、辩才、维琳、惠勤、惠思、清顺等都是他的方外之友。苏轼在莅杭之时才形成如此规模的诗僧交往群落,这与苏轼所处的现实政治环境、其思想上的佛老意识和杭州的客观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杭州诗僧对苏轼的人生观、世界观、诗文创作和诗文理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苏轼也对杭州诗僧的诗文创作和人格操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鲁迅、沈从文作为两代现代作家之代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方式具有某种"共名"的一致性,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生命观的重要内涵。他们的生命观吸取了传统儒家生命观与现代个性主义生命观中生命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儒家生命观为"仁义"的绝对价值理念与个性主义生命观中极端"为我"的狭隘性,不惜以"死"为最坏的结局,义无反顾地进行生命"实验"。两者"有所为"的生命价值取向、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自我道德的探寻与确证等生命观,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对生命价值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生到过许多地方,与众多门派的僧人有过交往,但他从来没有想做苦行僧;他学佛的目的在于借佛家看穿忧患的观点来对待人生的坎坷磨难。苏轼在吸收华严宗和禅宗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空静圆通的禅学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追求心性的自由解脱,实际上是想用心灵的自由来对抗现实的不自由。苏轼从庄、禅一致的角度接受禅宗,庄禅“空静”、“虚空”的观点,不仅直接影响了他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而且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极力建构的镜像世界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靓丽的文化景观之一.这种镜像超越于现存生活和世界之上,试图掩盖现实的不幸以达到世俗的反思、救赎和拯救的目的,实现个体对幸福、诗意世界的追求,表达对人性和自由和谐、自然自在生活的召唤,使一个与现实相去甚远,超凡脱俗艺术领域得以重现.通过叙述语言的"诗意"言说、自由的寻觅到本...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不加入任何党派团体的自由主义者,沈从文的创作历程、生命历验都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与主流话语疏离的边缘姿态使沈从文的创作成为与新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相异的另类写作,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民间写作。沈从文的一生从开始写作到最后搁笔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命运的真实缩影,具有典型意义。沈从文作品在对平凡乡村生活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对千年不变的生存方式的隐在思考,既有着对生命庄严和美丽的感慨,也有着对愚昧、静止背后的隐痛和担忧。到底是用传统文化来救弊现代理性,还是用现代文明来纠偏乡村的野蛮愚钝,这是沈从文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的民族道德重建中需要理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