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尤其对文学翻译,不同语言背后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的转换是其研究必不可少的对象.目前,已有学者把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比较美学、文艺美学和文化迁移美学这四类美学理论结合做了研究.本文就从这四个视角出发对我国文学翻译美学的发展做一梳理以明其流变,并因翻译的交际性和实践性提出了从交际美学和实践美学这两个新的美学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组织传播就是研究与组织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相关性、交叉性,涵盖了多学科并充分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原理。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新理论学科,也称接受理论。其以受众与信息的关系为主体,研究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反应和接受,解读反馈,探究对信息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原因。用美学的观点对组织传播的行为方式和特征进行研究,把握组织传播主体、受众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现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将组织传播与接受美学结合考察与研究,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有利于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协调,是对传统美学鉴赏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受众是电视新闻的服务对象,他们不仅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节目的质量检验者。深入受众群体中,收集、研究他们的收看需求,是电视新闻编辑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基于受众需求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中美企业简介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修辞学人格诉诸理论,对比分析了中美企业简介诉诸人格建构企业可信度的修辞过程。研究发现,中美企业简介修辞主体在诉诸企业名誉、愿景、权威、理性、同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企业简介强调企业性质、企业所获得的奖项及荣誉、产品安全,凸显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形式;美国企业简介强调企业经营范围或企业目标,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采用具体的事实陈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形式。中国企业简介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尽量使用客观具体的事实描述,采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等,以顺应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与受众的思维语言方式建立同一。  相似文献   

5.
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有着多元的美学追求。他继承了分解性美学,保留原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为寻求突破,他又实践了纪实性美学,简化故事线索、淡化情节,并以偷拍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初始真实的幻觉。而张艺谋电影改编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影像美学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应用隐喻象征等手段,把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6.
西方分析美学秉承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力图将美学问题当做语言问题来加以解决,艺术定义为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美学推崇妙悟,超越语言通过体验通达最高的无言之美,更重视语言之外的心灵体验。分析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之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美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依据冯友兰观点,分析美学方法即“正的方法”,中国传统美学即“负的方法”,二者均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美学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以家族相似性理论消解本质主义,反对将美学概念化、知识化、科学化和心理学化,主张在语言游戏与生活意义之中厘清美的问题,申明美学是一种实践活动、一种人类自由的赋意活动。后期维特根斯坦不仅在哲学上提出了新的革命性思想,同时也开启了分析语言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之路,在美学史上也有着不凡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美学语言学是一门美学与语言学的交叉性学科,研究者有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语言学家关心的是语言中的美学规律,而哲学家是从语言和语言学的方法来阐述美的本质。鉴于美学语言学的这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文章建议学术界规范使用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9.
以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为理论框架,采用定性研究法,从修辞情境建构、修辞话语分析和受众接收效果分析3个方面研究雷军在小米6发布会上的演说。研究表明,为了成功推介产品,引导受众关注并购买,演说者应该具备美德、善意与受众意识,在充分考量修辞场景的基础上,运用理性诉诸、情感诉诸等修辞诉诸策略,合理规划演说内容,建构修辞话语。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文章以接受美学思想为依托,阐述了中国菜肴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力求重塑源语言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将菜肴从物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艺术的生命力,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