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热点。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划分、价值观分化、市民化等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一书,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对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被城市所接纳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探讨,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政策建议,文章对该著作的主要内容、价值和特点作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蓬勃发展的城市化建设对农民工资源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农民工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坚实力量,是新时期最有战斗力的劳动大军,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新生代的80后甚至90后农民工大量的涌现,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嬗变的研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三农事业建设有着高度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价值观的阶段性状况,剖析了其矛盾冲突特征,提出了通过利益调节、价值观引领机制建设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代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人的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系,调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价值观的现状,进而提出在人的城镇化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丰富教育手段,创新培育载体,优化制度环境,强化实施效果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元素,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我国城镇化的顺利实现。因此,分析把握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观矛盾现状与成因,从而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导的价值观,从制度、组织、文化等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寻求一条融入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培育和践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切入点,必须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核心价值观。基于274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上赞成并拥有时代精神;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因素等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时代精神的主要因素,其中,网络媒体环境、个体价值观和创新性、家庭文化资本代际传承的影响较关键且具有正向作用。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精神,应积极、正面、客观的报道社会事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价值观的引导和个体创新性的培育;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家庭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8.
从共享发展理念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从身份认同、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四个困境: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多维身份的认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模糊;低收入、低保障、高权利意识使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认同缺失;户籍、分配及相关权益等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制度认同受阻;价值观多元易变及价值选择的实用主义泛滥致使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认同迷茫。需要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地位、健全利益保障体系、加强各项制度建设、重塑政治认同主体等四方面出发,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障碍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备了市民化的条件。且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市民化对新生代农民工伦理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伦理学视域下,以重庆市194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新生代农民工伦理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从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伦理开发的多中心治理策略,以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开发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近50%的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渴求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社会的稳定受到了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外在客观环境、自身价值定位及切身利益实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时,他们对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的作用。因此,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指出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融人城市的最积极力量,也是城市化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征。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应当对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予以战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现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新生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婚恋问题常被忽视。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研究,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在理性化、多样化、城市化和自主化等方面的现代性表现,同时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现代性在进一步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在宏观环境营造、具体解决政策出台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解决之径。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农民工的主体力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对制度性身份的认可和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观意愿强烈,并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主动适应并努力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高昂的经济成本、自身素质限制等导致他们处于"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发展制度创新,重视对该群体的技能培训和发展,着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融合,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湖北和四川五个省市2 000名进城新生代农民工问卷调查和100名农民工实地访谈,尝试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基本现状、社会期望和社会公平感等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偏低,缺乏社会归属感;社会期望日益提高,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相对滞后等问题,力求采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和幸福度等措施来实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社会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涉及职业待遇、职业行为、文化观念、身份意识等多个层面对非农职业的适应与融入,具体包括职业待遇整合、职业行为适应、职业文化接纳和职业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因子测评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总体水平低、内部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回归分析表明,学历低、年龄小、不在婚、务工年限短、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的就业质量状况都比较差。而分地区进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呈现了更多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推进相关部门以社会融入为指导思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思想现状和行为现状,概括该群体的特点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从社会保障制度、市民化素养提高、城乡群体心理鸿沟弥合、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是社会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如下特征: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技能依然偏低,乡土观念淡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城市归属欲高,消费方式城市化,维权意识增强,寻找发展机会增多,就业不稳定、怕吃苦且参保率低,强烈的文化断裂感。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 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01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