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由何以可能?——马尔库塞新感性观述评
|
|
|
|
|
孙广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0卷第4期
|
|
启蒙理性在张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逐渐演变为技术(工具)理性,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奴役人的手段。启蒙精神非但没有兑现"促进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的承诺,反而成为了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在工业社会压抑的意识形态控制下,感性以异化的形式存在,幸福与自由出现了分裂。马尔库塞在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重建人的感性、恢复人的本能、实现人的解放的新感性观。新感性观肯定和恢复了感性的地位,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异化现状、实现自由解放的关切,从现实的感性存在突显人的本质,提出了感性的重建和引向感性革命,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审美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
2.
|
“理性”的历史考查及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地位 被引次数:2
|
|
|
|
|
韩德信《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
|
时下审美文化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有些国内学者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文化现象统称之为审美文化,都把它们纳入审美文化的研究范围,诸如大众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等等.而这些文化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强调文化的可复制性、功利性、世俗化以及单纯的感官刺激.如果我们不想把争论的面扯得太宽的话,那么上述问题可简单地归结为一点,即对审美文化(我们姑且把上述文化现象称作审美文化)中感性作用的强调而对其中的理性作用的无视与放弃.我们认为这种研究倾向忽视了甚至否认了审美文化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及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理想性、愉悦性和理性.这不仅会对审美文化的深层研究产生错误导向,而且对审美文化向现实的推进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目前情况下,我们首先明确“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
3.
|
存在论视域下席勒人本主义自由观刍议
|
|
|
|
|
杨海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4卷第2期
|
|
席勒从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体出发,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都视为人的天性,特别强调感性是认识和理解人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双重天性即感性和理性在和谐的统一中可以塑造无限可规定的审美的人,并可以弥补现实中人性的分裂。而这种统一必须以人的思维、想象力为中介,在审美游戏中达此目的。席勒从人的生存论和存在论的视域下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自由观,体现了"人是目的"的主旨。
|
4.
|
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及其出路
|
|
|
|
|
王倩《社科纵横》,2013年第1期
|
|
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进行了剖析,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变得单一化、一体化。在"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想"的融合下形成"单面人","单面人"就是失去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主体性的地位被削弱。同时,他企图给出了这个难题的形而上的出路,本文就是在他的单面社会的批判中,同时对他提出的出路进行探讨。
|
5.
|
“新感受力”的当下意义 被引次数:5
|
|
|
|
|
黄文达《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
|
|
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概念是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应对策略。从现代艺术发展角度看,在艺术与科技的相融过程中,艺术已经转换为泛文化现象,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设立的概念对立、界限、不平等等等都被消解了,审美的感性内涵获得了解放。所谓“新感受力”之“新”,是针对传统的对内容阐释的旧感受力而言,是回应了泛文化新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了人对世界把握的多元性,强调了感性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价值。
|
6.
|
“真实感性”及其命运──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哲学问题之一
|
|
|
|
|
王德胜《求是学刊》,1996年第5期
|
|
感性与审美的关系,在当代文化和文化活动的审美化景观中,不断引发出一系列新的话题。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思辨性命题,“真实感性”必须从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的主体性根据方面来加以领悟。它是对人在现实关系中的压抑性满足的冲破与挣脱,充分强化人的主动创造性和批判性,重新整合了人类审美文化领域中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性。当代审美文化领域中的感性主义泛滥,其消解性危机可以在“真实感性”的命题中得到批判性阐释。
|
7.
|
明代赏玩及其文化、美学批判 被引次数:1
|
|
|
|
|
吴功正《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8年第45卷第3期
|
|
作为断代文化史、美学史重要标识的明代赏玩文化、美学,有其独特而完备的形态和内涵.在历史坐标图上,对接了宋代所产生的赏玩文化、美学.它的形成又跟明代整个社会风习的变化相关,表征着文化、美学思潮的重大变更.它是明代人对自我精神加以塑造的现象,又是生活方式、情调的替代性对象.赏与玩的整合,建构成完整的赏玩文化-美学.赏玩的审美理想和标准是"清",凝化为"清赏"、"幽赏",其背后是闲适心态.与此同时,明代赏玩的另一面却是:对象的真赝不辨、品位的良莠不齐.既氤氲着清风,又弥散着俗气;既显示了感性主义的高涨、审美的发展,又体现了士大夫精神的式微和艺术的沉沦.它从一个视角,展现了明代繁华而虚热的整体社会、文化状况.对明代的所谓个性解放、启蒙主义思潮的评价,学界似乎太过,应考量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相并存的性质.从赏玩中诚然可以看出明代人会生活、懂艺术,精细、精致、精约.但缺位的却是美所最具活力的"气韵生动"和原始生态以及中国文化、美学最基本的民生关切、人文关怀精神.以此冰山一角,可以读解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停滞、落后的原因.
|
8.
|
感性、理性、审美与人的完善
|
|
|
|
|
王旭晓《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3卷第1期
|
|
美育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替代不了的特殊作用 ,这种特殊作用是与具体实施美育的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直接相关的。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种特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人的感性生命的要求和主要精神活动的理性特征出发 ,探讨了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与人的完善之间的关系
|
9.
|
古代传统的制动与审美方式的闭合
|
|
|
|
|
邹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
|
审美方式的主客分裂是由感性和理性的主体化引起的。主体化过程一方面是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客体理性的否定和对客体感性的引导,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使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表现为偏重认识论意义的和偏重伦理学意义的两种方式,前者突出理性认知,后者则突出感性意欲。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在审美上表现为审美特性的形成,即要求把审美和美从古代知情意真善美的混同中区别开来,这也是审美关系发展到近代以后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倾向。而感性和理性的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则在审美上表现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对立发展的倾向。这两种倾向的对峙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它们与审美特性的形成是一致的,尽管两种倾向在理性认知和感性意欲上各偏于一方,但是并不突破或超出审美特性所允许的界限,因为它们之所以形成各自的偏重,其根源即在于感性与理性在主体基础上重新统一的要求,它们从感性直觉和理性观照这两个侧面将审美特性发挥出来。其次,这两种倾向与审美特性深
|
10.
|
当代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刍议
|
|
|
|
|
张帆 李辉《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7卷第1期
|
|
“审丑”现象出现在传媒文化中对大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公众的认知和审美有着巨大的改变.针对这一现象,从美学理论中的审美范畴、审美意象等关键词入手对其进行分析,试图从学理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此现象应当采取的策略,希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价值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
11.
|
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 被引次数:3
|
|
|
|
|
张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
|
以“身体性”为口号的审美现代性 ,秉承了克服理性主义之片面性的传统 ,是现代文化中审美主义的逻辑发展。但其哲学前提仍是理性与感性二元分立的人格模式 ,不外是对主体的“理性—感性”二重组合中审美感性因素的强化和夸大 ,并变本加厉地将后者推向了感官和肉体。相反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他者、人与世界都处在融汇一体的联系中 ,艺术审美是大型的对话 ,以此吁求社会性的行动与变革。这样 ,就有可能成功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
|
12.
|
恶扩散与丑增加——古代和谐后期演变的熵增大
|
|
|
|
|
邹华《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
|
|
对于原始人零散杂乱的审美心态来说,感性和理性在古代人性结构中所形成的抑制性关联或收敛性结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主客融合的审美方式,安恬适度的审美趣味,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等等,古代审美意识的这些方面,对于古代人在自然和社会中寻求其适当的位置,对于他们保持那可以带来慰藉和稳定的心理平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着可以不断开发的广阔的外部世界和内在生活,古代审美意识是封闭而狭小的,当古代人的主体水平还保持在与客观世界的自发统一之上的时候,当他还必须依赖这种统一的关系求得其生存和发展的时候,封闭而狭小的审美意识更多地表现出了它的合理性的一面,而那个向往着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也更多地表现出它的生命活力的一面。然而这种情况在古代审美意识历史演变的后期阶段却出现了变化,人性结构的主体化导致了古代人性结构的松动和古代审美意识的解体,审美的混乱状态随之出现,借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术语,我们称之为审美的增熵现象。
|
13.
|
马尔库塞何以走向艺术之思
|
|
|
|
|
周朔《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
|
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依靠技术理性的统治,导致对作为人的本质的爱欲的压抑、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自然和自由的剥离,当代社会已成为单向度社会.审美和艺术凭借幻想与想象,以其感性、非理性的光辉照亮了人类的解放前景.
|
14.
|
“感性—悟性—理性”体验式书法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
|
|
|
|
|
《南方论刊》,2015年第5期
|
|
恩格斯把人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悟性和理性,也可以说是人的三类思维方式。本文从基于心意文化是"感受的——认知的——意愿的"视域,把"心意文化"的基本理念与人的认识三个阶段相结合,从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的结合上,开发和利用体验式书法课程资源,探讨了"感性——悟性——理性"体验式书法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将书法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切身感受、体会和感性的认知这一书法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成学生的潜能、素质和悟性,充分利用"三性"书法的显性、隐性课程资源,并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渗透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把学生独立的人格完整地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字内涵的把握,在提高学生书法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15.
|
通向乌托邦之路——评马尔库塞的审美“大拒绝”策略
|
|
|
|
|
刘增光《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0卷第Z1期
|
|
20世纪弥漫着深沉的历史悲现感,马尔库塞的思想也感染有这种浪漫色彩,其思想理论和他诗人哲学家的气质相关·面对发达工业社会不可逆转的单面化和人的单向度化,马氏的社会批判理论从政治的批判与"大拒绝"一步步走向了文化的批判与"艺术革命",从而构想出了一条通往审美乌托邦之路,给予无希望的人以希望.马尔库塞的这一思想发展历程,从学理上说,有其理论的深刻来源.
|
16.
|
从发展角度看设计的感性和理性
|
|
|
|
|
彭西苑《才智.人事人才》,2010年第9期
|
|
设计是人为的和为人的服务。设计活动脱离不了与感性、理性这对矛盾的关系。本论文从设计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设计中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设计是在感性与理性相互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
|
17.
|
论审美政治的哲学基础
|
|
|
|
|
姜永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
|
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统治对人单面化的束缚,需要艺术自由创造的审美政治来通达人个性和感性的解放。审美政治超越当下政体消极自由原则的单一性而具有个性解放的更高追求,即在人自由保证的前提下追求人的形而上学、美及感性丰富性。审美政治的成立需要哲学理论的支撑。哲学爱智慧的本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美的行为目的,休谟的感性幸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对我艺术故我能的启示,康德的先天原则对人内在尺度的间接证明,席勒的审美解放的思想,黑格尔辩证思想同人的生成完满性的关系,穆勒对个性自由的强调,马克思的感性解放思想,尼采的艺术对生活的统摄,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等构成了审美政治成立的理论基础。
|
18.
|
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
|
|
|
|
|
顾梅珑《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6期
|
|
审美主义当下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审美性和主体感性之间的同源与本质性联系是在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因而和现代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其极端发展呈现出了弊端,审美主义的出现反映了现代性的自反和反思的内在能力,它的感性纬度被用于对抗理性的控制,然而感性过分扩张,往往也存在危机。通过分析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之间多重矛盾复杂的关系对审美主义进行现代定位,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后现代发展逻辑,后现代社会呈现了许多审美扩张的极端表现形式。可见,必须集合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才能最终完成现代性事业的理想。
|
19.
|
神经症心理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现代性 被引次数:2
|
|
|
|
|
徐群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
|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现了对人自身主体与人类理性的肯定。从捍卫主体性来说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认同力量 ,而从以生命感性价值来反抗社会理性的角度来说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异己力量。因此 ,审美现代性包含着价值设定上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莎士比亚通过具有神经症心理倾向的主人公形象 ,深刻地表达了上述两种现代性对立所形成的危机感和虚无感。对主体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两难选择和迷惘 ,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超越时代的审美现代性内涵。
|
20.
|
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
|
|
|
|
|
姚文放《求是学刊》,1996年第5期
|
|
当代审美文化是在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和艺术现状的四重背景前的产物,在其每一种表现中都可以寻得这四重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哲学正在失去以往的纯正性质而趋于世俗化、生活化和感性化,表现出崇实、尚用、拜物的倾向;宗教对于终极价值的追求从精神的探索变成了物的探索,从理性的行为变成感性的行为,从形而上的现象变成形而下的现象;社会心理最突出的变化则是一切都感性化而放逐理性;当代艺术放弃了自身的自律性、否定性和超越性,表现出对于商品化逻辑和工具逻辑的妥协和屈从。当代审美文化的每一种表现形态都能找到这四重背景的规定性。广告文化即是一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