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陷入了一个悖论式的危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论争中成长.中国学派切切实实推进了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如"世界文学""影响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关键词的梳理,反视和评介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其论著的特点及其不足,探讨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前人的继承、借鉴与发展.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均产生过间接或直接的理论影响,对其理论贡献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比较文学重新崛起20年来,成绩斐然,但面临的挑战亦颇多.从比较文学与相关学科切入,通过"变"、"跨"、"本"三个方面的认知,以前瞻的眼光总结所走过的历程,把中国比较文学放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动态地把握它与相关学科的网络关系,以务实的精神纠正发展中所存在的偏颇,以创新的思维求得更大的进步,这将使中国比较文学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危机说"、"死亡说"应详加辨析。学科的先天不足和内在逻辑悖谬是使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中道失落的内在原因,而近30年来的理论转向、文化研究热和解构主义大潮是使比较文学学科产生"危机"乃至"死亡"的外在原因。从总体来说,比较文学尽管存在危机,但并没有死亡,反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应加强学科基本理论建设,争取成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在危机论中不仅危而不亡,而且日益壮大,使我们不得不探寻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动力何在.正视比较文学中所存在的"比较"与"文学"的张力,从政治与学术两个方向着手,我们才能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动力有比较客观的了解.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国家间交往与软实力较量不得不把比较文学推上前台;从学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不同文明与文化资源的整合也不得不依赖于比较文学,而比较文学本身学科理论的建设也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 ,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回顾了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认为以跨文化研究为特点的中国学派力求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倡导平等对话和交流 ,将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东方比较文学观念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季先生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即已初创;1946年开始从事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为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50-60年代,他对中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新时期以来,他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和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在内的国际比较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给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不少学者倡导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向,也有一些学者予以抵制。笔者在分析比较文学“文化热”的现状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认为比较文学学者应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吸收文化研究中的有益成份,同时坚持比较文学自身的文学性,注重个案研究,努力具备跨语言研究的能力,以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歌德洞悉人类及世界的关系,他总是从某个更高的有机整体出发对文学艺术进行跨国界或跨学科的比较考察:辨识特殊性,探索普遍性。从他有关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之间的影响、互文、题材、母题和比较的论述中,我们一方面发现它们与比较文学里的一些基本思想、研究方法和核心研究领域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了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既是后来比较文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范式,“自我化”(verselbsten)与“无我化”(entselbstigen)是其内涵的形象化表述。  相似文献   

14.
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其特定的概念规范和学术要求“湖南文学”有其时空不同的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外国文学”指近代形态下的中国以外其它国家的文学;将两者比较,应以深化对湖南文学及其规律的认识为目的。区域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着眼点表面看似矛盾,但从本土出发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利于区域文学精神的把握。这一课题对于清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总结认识湖南文学的演变规律,透视湖南精神,形成湖南比较文学研究特色都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可以从“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两个层面设计若干子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比较文学发展很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教材建设成果迭出,学科理论注重方法论的构建,着眼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文学关系研究方面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海外华人文学与海外华语文学、民族文学的比较、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等;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将政治、教育等制度及宗教、地域文化、社会习俗、民间社团、语言学、符号学等对文学的影响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重构文学观。比较文学以开放性、跨越性的姿态呈现于文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向翻译研究转向是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趋势,同时也将是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指出,当代比较文学发生的文化转向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进行的研究。而其中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为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化多元论与文化一体论并存的状况下 ,中国比较文学面临着新的危机。在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 ,中国学派渐渐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当前 ,中国学派应在“对话”的基础上 ,在“文化折射”理论的影响下 ,建立新的相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间性思维与比较文学--谈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思维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问题尤其是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问题 ,已成为学科构建的关键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人类通过多元化对话而萌生的“间性思维” ,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基础。它的“放弃两极、放弃中心、放弃我性、放弃价值审判”的对话思维 ,可以使各国文学进入比较佳境 ,最终达致对话狂欢。  相似文献   

19.
论述比较文学学科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以来的几次危机及其成因.在以"跨文化研究"为特征的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仍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其表现形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各种变体构成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深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