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套路”的传统用法及其网络影响下的新用法进行分析,发现网络热词“套路”发生了语义和用法上的变化:语义上增加消极的新词义;用法上不仅可以做名词,还可以做动词。进一步对该词在目的语中的对应词进行分析发现,网络热词“套路”的翻译仍存在许多问题,翻译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词语的搭配及其营造的语义氛围,指出翻译除了语义匹配外,还要考虑其搭配行为和语义韵。  相似文献   

2.
“颗”与“粒”在与NP搭配时,既能与[+颗粒状]语义特征NP搭配,又能与[-颗粒状]语义特征NP搭配;“颗还能与[+抽象]NP搭配;而在具体选择这些语义特征的NP时,又受到NP所表事物的体积的制约。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二者的范畴化的原点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语义韵体现了语义搭配和谐律,体现了节点词与语境的互动和相互感染,多语种对比研究显示语义韵是语言中的一个共性现象。而在积极或者消极语义韵营造的语义氛围内出现的异质词则会造成语义韵冲突。本文主要从面子理论和语用失误的视角出发对造成语义韵冲突的原因作出阐释,以期对话语理解和英语学习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借助COCA语料库,通过对中文口语中“小”对应英译的若干可能方案的搭配词频和语域的分析,推论流行词“小XX”的最佳翻译.分析中通过引入语义韵概念,以流行词等的翻译过程为媒介,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高效化、亲切化,创新词汇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有效利用语义韵探析近义词,有利于近义词系列概念整合化、系统化、生动化,从而为近义词习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前缀“老”和“老”缀词语义色彩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词前缀“老”是由“老”词虚化而来 ,“老”缀及其所构成的原有“老”缀词可大致分为“老1”、“老2 ”、“老3”、“老4 ”四类 ,分别具有“可尊可敬”、“可亲可近”、“可笑可怜”和“可怕可恶”的不同语义色彩 ;新增“老”缀词中除表亲属称谓的可归入“老2 ”外 ,多数语义色彩不稳定。由“老”词虚化为“老”缀是一个过程 ,“老”缀本身仍可再虚化 ,所以 ,“老 +姓”中的“老”已成为词缀无疑 ,而部分老牌“老”缀及其“老”缀词的语义色彩已虚化得不复存在。“老”缀的不同语义色彩是含义丰富的“老”词沿不同方向虚化的结果 ,不能片面地认为“老”缀单纯地起源于“轻慢之词”和“混号”。现代汉语中“老”缀的基本语义色彩是“可亲可近”和“可笑可怜” ,其中“可亲可近”代表了“老”缀的主体语义色彩。表示“可亲可近”这种语义色彩的“老”缀构词能力的迅速增强和“可亲可近”这种主体语义色彩的形成 ,源于正在形成的更加平等、自由、宽松、现代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致使动词语义差别细微,与名词的搭配具有倾向性,表现出积极、中性或消极的语义韵,是研究翻译问题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双语平行语料库更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真实和较大规模的语料.以俄汉平行语料库为基础,从翻译文本的特征来看,致使动词语义韵更加趋同于源语,与译入语相比呈现强化的特征;从其成因来看,源语的权势作用,俄汉语言语义表达式的差异,俄语动词体的差异和学术文本的翻译遵循“忠实原则”等,导致了翻译文本致使动词语义韵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或者”的语义关系分为相容语义选择关系和不相容语义选择关系;显性语义选择关系和隐性语义选择关系;并列语义选择关系和递进、转折、假设语义选择关系;追补性语义选择关系和非追补性语义选择关系。鲁迅选择“或”和“或者”来表达各种语义选择关系的语用根据:一是讲究音节的匀称与和谐;二是讲究思想感情表达的准确和细腻。他还非常准确地运用了“或”、“或者”来构成对偶、排比等修辞格。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X-门"来源于英语的"X-gate"。从形态、语义、组合能力、造句功能以及"-gate"和"-门"的角色角度对"X-gate"和"X-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共性是:①"X-gate"和"X-门"中"X"的构成都可以是名词成分且数量很多,同时还都可以是动词;②在语义上均用来表示消极意义;③组合能力相同,造句功能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异是:①"X-门"中的"X"可以是形容词,但"X-gate"中却不能。②汉语"-门"比英语"-gate"使用范围更广;③"-gate"已成为真正的构词后缀,而"-门"只是类词缀。  相似文献   

10.
以CAUSE为切入点,通过Ant conc语言处理软件对一百万字的轮机英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并进行分析,发现276条索引行中呈现消极语义韵的达到79%。在此基础上,结合CAUSE类联接的三种类型,分别在索引行中选取10个词条,对以CAUSE为中心词所形成的语境进行分析,发现其消极语义韵更加凸显。这种消极语义韵的存在影响了关键词在一定范围内搭配词项的选择和使用。重视语义韵的存在,结合语境选择与关键词语义特点相一致的词项与之共现,是达到词意表达明确,使语言使用更加精准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名量词“把”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量词,通常有集合与个体两种用法。集合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容器与容纳物的关系,个体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动作与对象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具备孳乳的条件,且两者在泛化方式上亦不相同。对个体量词“把”与动词来源的个体量词“乘、张、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及泛化方式上均存在平行性,并且在具有量词的语言中,由操作动词向个体量词的演变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模式。“把”由动词发展成为个体量词,主要基于句法转喻也即转指,转指的必要条件是“把”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两个本族语者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选取四个含有“降低”含义的英语同义词,对其语义韵进行考察和比较,进而发现本族语者和学习者对这些词使用情况的差异。结果表明,许多情况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跟本族语者相似的词类搭配,但二者在语义韵特征方面体现出较大的使用差异。可以推断,中国学习者没有掌握这些词确切的、深层的含义,因而没能够学习和使用到真实、地道的英语。语义韵现象应该引起英语教育者重视。  相似文献   

13.
“(XX)汉”是禅宗语录中高频使用的称呼语,其语义内涵丰富,有着特定的禅宗行业意义。从语用表达看,“(XX)汉”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起到情感表达、主观评价和警示学人等语用效力。禅宗文献中首次出现了“(XX)汉”的褒义用法,使得“汉”从原来的贬称发展为一般的通称,成为现代汉语“(XX)汉”用法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论方言副词“忒”的语义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忒”是一个方言副词,所以一直以来对于该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太多注意。结合大量的语料,包括《红楼梦》中的语料、部分现代鲁南方言、徐州方言,从词的语义内涵、词义和语境的关系角度重点分析方言副词“忒”。“忒”作为方言副词其语义内涵主要包括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合有贬义、否定的情感倾向;一类表示程度恰如其分,合有赞赏、肯定的情感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针对“忒”不同的语义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语境便成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现有关于"上"、"下"动词性组合及其不对称性的研究均集中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的解释分析,鲜有学者以组合中名词词项为研究对象,从名词的语义格与动名搭配的语义构成入手,将"上"、"下"动词性组合中名词所充当语义格分为七类,并揭示了这些名词与"上"、"下"作动作动词的用法结合的五种语义构成方式,进而丰富了对"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中的“可”是连词和副词,而晋语高平话中的“可”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音■,只能用在陈述句句尾,其核心语义是加强确认语气,即表示对事实的确信和语气的加强。文章对“可”的表现形式、核心语义、语用功能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并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可”在晋语区其他方言点和部分中原官话的地理分布及差异,提出了其蕴涵的共性。  相似文献   

17.
“一X”类与“X来”类时间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这两组时间副词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时间系统时相、时制、时态三元结构理论,从句法分布和搭配选择、语义特征和表义倾向等角度对这两组时间副词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大量阅读由中国人用英语写的、已正式出版发行的报刊、小说、词典等资料的基础上,收集并分析了各种典型的语料,对“中国英语”的语义表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界定了“中国英语”语义的工作定义,总结出“中国英语”语义表达的十一大特色,并通过比较和对照,从概念意义、搭配意义和联想意义三方面区分了“中国英语”语义和标准英语语义,阐明了“中国英语”语义生成的五种方式:语义扩大、语义转移、语义引申、语义创新以及拼音语义。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讨论“中国英语”语义的工作定义和表达特色。  相似文献   

19.
谈黑龙江方言中的词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方言中 ,词缀非常丰富 ,“拉”就是一个较有普遍性的词缀 ,本文主要探讨充当词缀时 ,“拉”及其成词的语音、语法、语义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生动,快速传播,一时成了各界的研究热点。文章从典型的“被XX”切入,对其在语言系统中的级阶及词类归属,语义及其含义的甄选展开本质的剖析。通过级阶的下降与上扬,“被XX”生成并归属词这一级阶。其中,经级阶下降的词素“被”与“XX”分别提供部分理据,与规约的叠加整合为新词语义。其词类由句法的逻辑关系确定,因其在语言逻辑模板中的结构位置而明晰。最后指出“被XX”的分析对破解其他网络流行新语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