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在明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键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留隐喻特征,并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隐喻本质上是将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中去,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异同,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隐喻也折射出两个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之后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作用开始获得重新的认识。而且在新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占据着中心的地位。认知论者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用来借助具体事物认知抽象事物的一种有效认知工具。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从认知角度对英汉空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挖掘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提出一些翻译的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深入探讨英汉隐喻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简述,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概念隐喻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对概念隐喻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隐喻认知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主观认知活动.作为用一事物感知、体验另一事物的语言行为、认知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必然反映文化的特征.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文化二位一体的现象,文化和认知在隐喻中的结合体现了文化、语言、认知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喻认知充实了文化内容,传承了文化信息,丰富了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当代隐喻研究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对某一客观存在进行认知的思维方式。科学,作为一种抽象思维的产物,必然借助于隐喻这一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需要借助隐喻的形象阐释。科技隐喻翻译可采用直译、换译、意译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分量加重。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呈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以多学科研究才能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隐喻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新的隐喻翻译研究范式。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需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有关问题。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隐喻翻译认知体验论立足隐喻认知性质,强调隐喻生成的心理基础和理解的心理机制,认为隐喻翻译即源喻认知体验的确证,社会、文化、文本语境和译者认知能力决定翻译策略。修辞同一理论却认为,隐喻翻译是通过同一劝说受话对象参与合作的修辞行为。文章根据修辞同一理论,从同一角度考察隐喻创造性把握歧义、晦涩、矛盾的方式,和隐喻创生新知识、推进新认识、诱发新行动的修辞功能,提出隐喻认知体验的确证仅是译者修辞同一的一种选择,引导合作才是最终目的,因此,隐喻翻译应采取修辞同一视角。  相似文献   

13.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由于成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英汉成语互译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并非易事。文章结合直译与意译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等效翻译在英汉成语互译中的运用,并指出在处理英汉成语中的不同喻体时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 W.Bush 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15.
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意义的理解与重构,因此,与意义相关的理论可以指导翻译研究。尝试根据动态意义建构论,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研究隐喻的翻译。主要观点是:隐喻翻译具有语境灵活性、文化规约性和译者心理性。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散文意象是翻译的一大难点,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理据,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的翻译是要能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图式,让目的语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取同样的目的域映射,从而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18.
在隐喻成语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的处理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前者主要以目标语为归属,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文化价值驭向、翻译目的、译文受众、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度等。文章认为,隐喻成语是一种独特的隐喻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泽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則,把原语隐喻承载的文化信息失真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