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联交易下的控股股东支持行为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08年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关联交易是否属于支持行为,并研究此支持行为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运用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进行支持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股权制衡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2005年65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建立模型实证关联方转移利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大股东控制力的关系。发现关联方转移利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大股东控制力、股权分置改革、资产规模正相关。政策建议为:重点监管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在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时实行国有股缩股而不是只向流通股股东送股:实行累退投票制度: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最低股权数做出 决定, 从而降低大股东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3.
从股权结构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关于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流通性上,研究表明我国非流通股偏好现金股利,而流通股偏好股票股利。国外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支付水平负相关,而我国则相反。关于股权制衡度与股利政策的研究表明,在欧洲,多个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抑制内部股东对外部股东的掠夺,股利支付率较高;而在亚洲,多个大股东则会合谋掠夺外部股东,支付较低股利甚至不支付股利。在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制衡作用有限,且倾向于依附第一大股东或与其联盟,利用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入大股东直接股权集中和关联股权集中的概念,并基于股东的侵占行为,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直接股权集中有利于减少大股东侵占,关联股权集中则存在助长大股东侵占。实证检验表明,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直接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和盈利绩效正相关,与公司的市场绩效负相关;对于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直接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而关联股权集中度与市场绩效负相关;对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直接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会滞后一期,而关联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股权集中的市场环境下金字塔控股结构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理论与实证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回顾中发现,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下,企业普遍存在着非效率投资行为,这些投资行为主要跟控制权私有收益、自由现金流、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结构有关,而这些影响因素又无不与金字塔控股结构中的终极控股股东性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金字塔层级等有关。进一步指出,以后在研究金字塔控股结构和企业投资效率时,应该将控制链条数、控制性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制衡性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中股东监督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东监督行为的博弈分析表明,在对经营者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大、小股东之间存在多阶段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监督的"公共物品"特征,导致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足,存在股东"搭便车"的倾向,并且这种不足随着股权的适当集中而减弱;而当公司股权适当集中,大股东主动承担对经营者的监督时,又容易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权益的侵占。因此,为保护小股东权益,在造就大股东,形成强有力股东监督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大股东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该文选取新疆2007—2012年数据完整的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新疆的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较为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背景,因而在疆内上市公司中,股权制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与疆内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前两大股东均持国有股份时较为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改善疆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减少国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企业中发展非国有股东、积极发挥公司内股东之间的制衡作用,来减少过度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新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新疆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8.
以2010—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人与大股东竞合关系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超额控制与公司债务期限存在正"U"型关系;大股东和终极控制人形成的竞争力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大股东联合短期债权人对终极控制人自利行为进行约束,但这种约束力在终极控制人是政府股东及终极控制人是绝对控股股东时显著减弱;第二大股东与终极控制人股权性质一致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此时大股东和终极控制人更容易形成"合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第二大股东为信托股东时,更容易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对公司债务期限的影响效应减弱,不再显著。而当第二大股东为受益股东时,和终极控制人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关系,对公司债务期限的影响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9.
税收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能通过各利益相关者影响公司的内部资本结构组成,进而影响企业对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由于公司内部存在管理者对股东的利益侵占和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两类行为,管理者和股东具有不同的避税倾向和选择,当管理者持股越多,其选择避税的可能性越高,而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越容易选择避税行为。企业避税行为对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内部资本结构、利益相关群体、公司治理机制、治理水平的影响显著。我国应从加强低治理水平企业的税收征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弱化不合理避税行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避免利益侵占、塑造公司治理文化创造企业诚信以及管理者适当持股消除短视税收行为等方面来优化企业税收征管。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14—2020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中小股东参与治理水平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会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水平,这种效应在外部制度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水平高和股权制衡度高的企业样本中更为突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中小股东通过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和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实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为完善中小股东内外部保护制度、拓宽其参与治理渠道、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拥有控制权优势,从而为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大股东也有可能通过加强监督等行为为提高公司价值做出贡献。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中国上市公司中的34个有效样本,以控制权交易价格和小额股权交易价格的差额估算控制权私有收益,以总资产现金收益率(RCF)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在获得控制权后,对公司所做的贡献为正,贡献度为13.01%,但侵害度也达到6.9I%。由此可见大股东治理具有双重效应:努力监督减少经理层的代理成本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但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也损害了公司价值。因此,对大股东的监督努力进行合理的补偿以强化其积极作用,并且防止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以弱化其消极作用,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公司股权结构决定了一国不同的公司治理命题。在美英国家公司治理问题是管理者与股东利益的冲突问题,公司治理改善的讨论和政策措施也在于公司经理的责任和说明义务。美英之外的世界上的大型公司都具有集中股权结构的特征,它们的首要治理问题是限制控制股东对少数股东的盘剥。美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改革措施与集中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不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的公司治理法律改革应该在比较公司治理的趋势中把握未来的方向,尤其是引入美英公司的治理措施时,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选取2008—2012年核电及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所有权性质和企业绩效的角度研究了大股东持股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适用范围以及作用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履行社会责任。但是这一现象在非国有企业中却并未得到验证;大股东持股是通过提高企业的业绩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相似文献   

14.
公司僵局是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丧失,它给公司、股东、员工、公司债权人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了支持司法对公司僵局的介入,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的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予以论证,各国学者所提出的诸多相关理论特别是关系合同理论、期待利益落空理论、股东间的信托义务理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及救济先于权利理论,对我国公司治理理论及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定向增发中涉及的大股东利益补偿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监管者的重视,增发定价的高折价率、公允性都会直接关乎大股东的利益补偿.以2012-2015年成功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发行折价率为研究重点,探究了大股东利益补偿问题对增发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情况,分析了大股东参与认购定向增发股份与公司绩效的反应.研究发现,发行折价率与公司绩效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发行折价率低于某一临界值时,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高于该临界值时,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大股东参与认购定向增发股份并非简单的掏空行为与支持行为,大股东支持行为与掏空行为的选取应以大股东利益是否获得合理补偿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表现出支持与掏空两种不同的作用,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收益: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作为对大股东对支持公司发展所作贡献的一种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代表侵害所得。在降低大股东侵害所得的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中,包含法律在内的外部治理机制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14—2016三年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控制企业规模、年龄和财务杠杆等变量,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SR)与公司财务绩效(CFP)之间关系以及引入股权结构作为中介变量,探究股权集中度和制衡度对CSR与CFP两者的影响.研究发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而适当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能够加强CSR对CFP的正向作用.所以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提升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  相似文献   

18.
以2007-2009年174家巨潮民营样本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内生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但公司绩效反过来会显著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在OLS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考虑内生后,相关性不显著,反过来公司绩效与股权制衡度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是股权集中的主要原因。在公司的控制权配置中,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优势,使其具有了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能力,同时,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又使大股东具有了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力。改进上市公司投票制度,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20.
深市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通过场外交易的公司控制权转移是否也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一个需要实证的命题。以我国2000~2003年深市发生的61起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研究样本,应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作用进行了检验。采用的标准化残差方法克服了事件研究中因控制权转移事件引起的股价波动性变化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控制权公告期内股票成交量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控制权转移期间上市公司的股东平均获得3.857%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深市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明显的提前泄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