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产业承接配套问题的日益凸显,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较大,而技术效率在不同阶段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技术进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接着对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大。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的技术进步水平较高,皖江城市带其余城市的技术进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苏南地区的优势产业基本上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苏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苏南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苏北有序转移,取得瞩目成就。在产业转移中应把握好产业聚集和土地集约利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三个方面,充分发挥苏南苏北各自的优势,促进江苏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区域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测度江苏省2001—2015年制造业集聚的状态及其演变特征,通过产业重心、区位熵与产值分别测度制造业重心、优势产地与主要产地及其省内转移的过程,且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江苏省制造业省内转移的机理。研究发现:江苏省制造业集聚状态表现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特征,在集聚与扩散阶段江苏省制造业重心分别在向南与向北转移;制造业优势产地变动较大,多数产业部门的优势产地由苏南转移到了苏北,但主要产地有着较强的“黏性”;制造业产业在集聚阶段的转移强度低于扩散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先于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经济转型、承接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与政府政策是影响制造业省内转移的4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江苏省2000—2009年以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演变趋势,并对其偏离程度进行了测量,最后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都具有显著关系,说明产业结构的提升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形成的,但各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遵循选择承接转移产业的相关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选择新疆承接转移产业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2010年新疆22个行业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各产业综合得分及排名,确定"十二五"期间新疆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纺织业。最后,结合新疆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新疆选择重点产业主要承接区域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我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并将其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通过DEA-Malmquist模型对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效率从动、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运用SYS-GMM模型探讨了产业转移对废气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在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方面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规模效率则是中部地区最高;三大区域的Malmquist生产率都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此外,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分别对废气排放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技术进步还能够提高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废气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问题,主要研究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关键是产业承接地的经济风险问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经济风险是产业升级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劳动力失业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期,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以生态脆弱区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采用云理论与关联函数构建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测度模型,集成产业吸引、产业承接、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能力建立其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进行纵向、横向与趋势三维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在2008—2017年由较弱到常规潜力等级,再到较高潜力等级,总体上呈现出稳定提升的趋势,但其潜力等级均位于理想潜力等级之下,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境内19个地区的潜力变化已呈现“三大梯度”的发展状态,而且各地区具有多样性的后期变动趋势,同时地区之间还存在相对明显的“都市联动”特征;趋势变迁分析中,黄河三角洲整体潜力维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但仍存在局部短板指标影响其潜力的提升,尤其是后期发中需要注重“资本入乡、信息强乡、科技兴乡”等。  相似文献   

9.
对皖江城市带各县市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分析各县市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因素分析萃取出相互独立的几个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承接转移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所属市为“双核”舍肥、芜湖的县因为有城市的覆盖作用,有主导或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形成了城市带动县城、县城反过来又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各县应该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政府也应制定政策,积极支持该地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产业聚集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位熵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37个行业的聚集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聚集水平较低、产业聚集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聚集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市实际情况,提出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加大聚集程度较高产业承接力度、依托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核心城市产业竞争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年至2014年江苏省13市的科技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方法DEA-C2R模型,客观地计算江苏省各城市的创新效率。计算结果显示苏南的创新效率较苏中与苏北有较大的优势,但13市的创新效率都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认为政府扶持、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而产业结构的影响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5—2014年各省市的工业环境效率进行静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 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环境效率水平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浙江、江苏等地环境效率值较高,云南、贵州等地较低;11个省市的全要素环境效率的增长率平均值大于1,技术进步是工业环境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环境管制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外商投资和人口密度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行业的苏北五市专利进行分类检索并统计,研究苏北五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分布和技术水平,分析苏北五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创新投入、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布局优化、创新平台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i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表明,1998—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9.9%: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变化显著,技术效率变化不大;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建设对中国工业集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通过运行速度的提高改变着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和时间成本。城市之间时间成本的下降不仅通过加速可移动要素禀赋的流动影响其工业布局,而且重新唤起了不可移动自然资源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出现了今天中国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现象。高铁影响工业集聚与转移的机理是:中心区因要素禀赋优势会对工业产业产生集聚力,也会存在因拥挤效应产生的分散力,即"推力";边缘区在其自然资源的吸引下,会产生对中心区工业产业的"拉力",最终结果是中心区工业产业实现调整或升级,部分产业向边缘区转移或扩散;在中心区"推力"和边缘区"拉力"的产生过程中,高铁起到了加速和促进作用。将高铁开通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在加深;中国工业的转移路径按城市层级进行,一、二线城市工业发展更加依赖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三、四线城市受自然资源影响较深,正在承接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以苏州和南京两市为着眼点,比较其金融环境、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等相关因素可以发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外部环境要求有着显著差异性,对融资环境有着共性要求,同时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支持。为此,江苏省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应结合本地原有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科学引进新兴产业,提升金融配套服务功能,科学培育重点新兴产业项目。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契机,也对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提出新的要求。安徽作为职业教育大省,要抓住产业转移机会,积极探讨和部署新的职业教育战略,推动职业教育重心下移,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形成职业教育社会化体制。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条件、教育内容、评价体系等视角探讨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108个城市2004-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综合而言,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分化特征明显,湖南、湖北和四川等长江上游城市生态效率较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生态效率依次递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显著地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经济快速增长降低了城市生态效率,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偏离度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而产业升级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产业升级并不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