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特殊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揭示了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的现状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处理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期能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市对口帮扶来凤县为例,总结了其措施、成效、经验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民族地区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在对口支援和自力更生关系方面,应以对口支援为辅助,自力更生为根本;在"输血"性支援和"造血"性发展关系方面,"输血"是手段,"造血"才是目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援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支援应为次,农村经济发展应为主;在支援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关系方面,支援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源头和基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内容,发展畜牧业以支撑精准扶贫是民族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选择。畜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贫困人口能够从中受益,其生产生活条件得以逐步改善。民族地区实施畜牧业支撑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树立生态优先意识,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智慧畜牧,从产业兴旺的角度促进精准扶贫。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已经发挥了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也必将为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的协同推进夯实基础,在此方面,甘南藏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作出的有益探索具备相当的参考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民族地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研究得出"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即围绕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重要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和减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提出民族地区包容性绿色发展需要构建扩大经济机会、使经济机会均等分布、提供最低经济福利、环境质量稳定与提升四大政策支柱,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5.
从"飞地经济"视角探索皖北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在分析"飞地经济"的概念和理论来源基础上,从区位、交通、农业、矿产、旅游资源、政策等方面概括皖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优势条件,最终提出皖北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飞地;借助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飞地;围绕煤炭等矿产资源优势,发展能源矿产精深加工产业飞地;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飞地,有利于皖北地区突破发展的瓶颈,促进安徽崛起。  相似文献   

6.
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为个案,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现状进行由点及面的关注,指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内涵发展定位路径应走"民特"之路。从"自上而下,方向引领;横向联动,主动呼应;自动自发,内涵发展;政策支持,互相扶助"四个方面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内涵发展"民特"计划初纲。在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旅游现象和重要的旅游业态,是民族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的产业支撑.检讨了学术界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对单一经济价值导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和产业运行模式进行了反思,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为例提出了构建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研究了多元目标价值导向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与产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也面临着转型。旅游业在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贡献突出,但随着旅游开发的发展和深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调整可能面临着"三重困境:"旅游业自身的局限引起的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旅游开发中利益格局固化的困境以及旅游产品文化创新能力弱化的困境,进而会对整个地区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党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以江泽民民族经济发展观为报导思想,以民族经济科学发展观为报道理念,努力做好民族地区的经济新闻报道工作,真实地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发展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鸣锣开道,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分析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认为工业化并非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应重新认识农牧业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变以往那种只有走工业化道路才能够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 ,即应把西藏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视为与工业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未来应立足于农牧业寻求区域经济成长的再生之路 ,围绕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构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畜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牲畜排泄物污染的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鉴于以上现象要从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引进低碳技术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论甘南藏区畜牧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藏区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为了使藏区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加快藏区牧业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首先应从根本上更新人们的传统观念 ,解放思想 ,依靠科技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其次 ,应以畜牧业生产为中心 ,开展多种经营 ,发展民族经济。同时 ,大力开发旅游业 ,把它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我国牧业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人口适度集中、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大调整的“三环拉动”战略 ,以及实现牧业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陕西回族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前经济结构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和商业,农业经济活动日臻完善,达到相当规模。起义失败后演变为以商业为主,兼营畜牧和农耕。导致这种变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族在经济上对回族的依附。从回汉经济结构互补到汉族对回族经济上的过分依赖,极大阻障了回族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回汉民族关系的紧张。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日显窘迫,加之清政府“护汉押回”政策影响,使得回汉两族人民关系紧张。第三,伊斯兰教推崇商业的精神和鼓励经商的思想,无不渗透于回族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其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澳大利亚的经济是依附性的,尤其是畜牧业.但依附性的畜牧业经济对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形成、国家的独立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且,同样具有依附性的经济产业部门,澳大利亚与同时代的印度和拉美国家不同.澳大利亚在二战结束时就基本跨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而印度和拉美国家却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关键的原因在于19世纪澳大利亚畜牧业经济的依附性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效益型畜牧业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效益型畜牧业涵义辨析和对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容“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效益观的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在结合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最终确定了评价模型;考虑到数据获得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实际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效益型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呈逐步上升态势,发展畜牧业仍有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畜牧经济管理课程”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课程培养目标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方向发展,由掌握畜牧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能力相结合。实施模块式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的调整改革入手,才能达到学生理论知识系统深入、实践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所以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入手,研究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条件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逐渐成为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力量。文章对青海藏区55家典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其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是影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的首要因素,海西州和海北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较为理想,但整体而言合作社绩效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孙靖国 《南都学坛》2012,32(3):22-32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族于此,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苑囿,更适合作为牧民和猎手的"国人"居住。所以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灅北地瘠"的经济格局。在代北地区的众多城市中,平城位于阴山以北拓跋鲜卑故地进入桑干河流域的三条主要陉道中居中者,地处灅北的国人聚居区,便于沟通草原游牧社会与中原农耕区域,控制整个桑干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所以自猗卢时代即开始经营,最终定都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