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牢牢把握处于文化最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周易》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该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文章首先论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反映了最深层的人性问题,是对人的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之精华的高度凝练,然后论证了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现实价值,指出弘扬该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偏离轨道的校正,是医治目前现代性发展机制的副作用的良方,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未来,针对当代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的对症下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最后论证了要将其落到实处,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向内看"的教育理念,并切实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探索,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数大陆学者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及墨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诠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多元共存的、动态的理论形态,其中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及民为邦本精神则是学者们的理论共识。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探索,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理论研究,有助于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从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3.
周秦文化是周秦时期中国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周文化的核心特质是崇德尚礼、厚德载物,秦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崇尚法治、寡义趋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是周秦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周秦文化可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为本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或共同追求,并以之为维系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共同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儒家学派的整理提升、传播灌输有直接关系。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特别是在近代,中华民族能够从危机中新生所依靠的传统精神力量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需要自强不息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厚德载物精神则是我们的达人之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精神将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成为未来世界大同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体现者和弘扬者。中华民族精神为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思想渊源;党的先进性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博学笃行”、“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以及“厚德载物”、团结统一的为人之道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其实现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基座,"中庸"、"王道"和"世界主义"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7.
史学生活即人类与"史学"相关的精神生活。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发端和初步发展期,包括史学生活在内的国人精神生活,在这一时期打上了深刻而特有的印记。中国古代史学生活的一些突出特征此时皆已凸显,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中国史学生活首先从这一阶段着手,既是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是"精神生活"研究的深入拓展。除历史鉴戒意识、法先王思想等论题之外,先秦史学生活研究还应包括"故实"观念、历史预参与意识、历史著作的阅读与接受等较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生活化"特性,史学生活也应把视角更多地引向普通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先秦史学生活,有助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殿堂、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8.
中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和情感的综合反映。在中国精神的内涵中,凝聚了我国深厚的传统道德理念,中国精神的内涵包含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宽容团结"等内容,博大精深。古代精神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与前行的力源,现代中国精神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融入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因素,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与潮流趋势的新的中国精神,是当今之中国实现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撑。结合中国传统孝道探究道德理念在中国精神中的体现,从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媒体宣扬作用、促进教育的尚德功能和建立激励机制等四方面创新孝道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中国精神强劲的内在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儒家思想精华为主干,兼或其他流派思想精华所构成,包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养性、经世治邦;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知行合体、求是务实;忧国忧民、恋土爱国。用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大学生以培育高尚的情操,是高校乃至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印度求得佛经回归的中国僧人。青岛是法显陆去海还、西行归国的第一站,为青岛地区佛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筚路蓝缕的作用。法显所著《佛国记》成为中外学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次大陆诸国历史、地理及宗教的珍贵文献。法显精神成为引导僧俗两界展现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风骨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继往开来的历史视野与文化情怀;二是团结统一的整体观念与价值诉求;三是后来居上的顽强意志与宏大抱负;四是再作贡献的民族自信与世界胸怀。"民族复兴"的当代意蕴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领导力量;和平发展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方式;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与关键抉择。  相似文献   

12.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侯仁之先生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历史地理学巨擘”,他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把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启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开始了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首都规划建设的比较研究和率先开展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马征 《东方论坛》2008,(2):12-15
与汉语世界的译介不同,马哈福兹历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表现出系统性和鲜明的特征:这些历史小说的英译本不约而同地关注作品的“古埃及”背景。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读者“选择”吸收了“文本化”的古埃及形象。但事实上,这一“文本化”的古埃及形象,并不符合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作者之所以要集中以“古埃及”为历史背号进行写作,与他所处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他希望通过描写“前伊斯兰”时期的古埃及,表达自己以埃及为本位的民族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解构与重构:泛化“封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泛化与封建话语的形成有关。该话语构造了现代史学的知识空间、表征结构与作为进化的直线时间观,与《易经》为代表的民族史学思维格格不入,但却渗透于现代汉语变迁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取得能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和支配的话语权。由此,用“封建”作为中国历史的断代词语,或者给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定性,都只是没有任何历史和文化根据的当代话语游戏而已。  相似文献   

16.
从人文地理学的维度对吴文化进行考察,进而寻求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上把握吴文化的历史价值。泰伯奔吴不仅在中华文明腹地上产生了对角线的文化效应,而且体现出一种崇高的品德,开启了此后吴文化的三个第一。在中国古代南北冲突中,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后方和后劲之所在,它提供的回旋之地,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关键。经过2000年吴地民众的经营,最终形成了粮仓、商城、智库三位一体的吴文化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坚实的唯物史观理据和丰厚的唯物史观意蕴:“生命至上”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举国同心”内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合力理论;“舍生忘死”既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必要的思想文化条件,也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科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理论要义和方法要求,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命运与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展现。大力弘扬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域入手,来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本文首先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文化的地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中国古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世隔绝的东亚大陆之上 ,属于大陆民族文化。东亚大陆那种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 ,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地理状况是中国古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中国多山的环境、陆路交通又十分困难的自然条件 ,也是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地理基础 ,并在这种互相封闭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了典型的宗法家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