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首篇。对郑伯,似乎早有定评,但历来评价不同。其中,肯定郑伯者少,否定郑伯者居多。《古代汉语》认为《郑伯克段于鄢》“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王力主编·上册·第一分册·8页)《古代散文选》认为:郑庄公同姜氏和共叔段之争是“骨肉相残”。“写郑庄公与共叔段的  相似文献   

2.
郑庄公新论     
根据《郑伯克段于鄢》,人们一致认为郑庄公阴险、虚伪、狡诈。其实在《左传》有关他的全部记载中,他尊王重礼,具有较强传统道德意识,把握了他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再以辨证观点分析“克段于鄢“,得出结论:郑庄公驱逐共叔段是为势之所迫,撵出姜氏乃一时之气,所以说郑庄分即不阴险狡诈,也不虚伪,他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以此可见,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全部史实出发,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才会得出科学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对《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庄公形象的评价,传统的观点以及现行教材均持否定态度。我以为这种评价是非科学非历史的,拟作如下商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叙事简要生动,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读解《左传》,需要立足坚实的文献资料,纵横贯通,且以现代学术眼光,融会新知,抉示其丰富的内蕴。郑庄公是春秋五霸出现之前的一代英雄,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东迁之后新郑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郑庄公在历史演进中的对内、对外策略,彰显出复杂的政治环境、礼崩乐坏的文化现实以及人性的多样复杂性;也正是郑庄公之文化性格,使郑之强盛,及身而衰,失去历史的机遇,沦为附庸而艰难自保。  相似文献   

5.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一则中"郑武公娶于申"中的"中"应指西申,而非邑谢之中.中戎与中国有别.西申与谢中和西周之亡都有关系.又"郑伯克段于鄢"的"鄢"应为"邬"之误.  相似文献   

6.
一个"量力而行、相时而动"的图霸之君——郑庄公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历来对郑庄公多有讥评责难,这中间无疑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偏见。实际上,郑庄公是春秋初年一位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的杰出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并体现着春秋初叶这一变革过渡时期的历史风貌;也正因为如此,郑庄公成为了《左传》作者正面肯定的对象。这不仅符合郑庄公的实际,而且也表现了《左传》作者作为一位具有进步历史观的历史家的眼光与卓识。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当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难掌握。为了同志们在学习上的方便,这里收集,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例句七十条,供大家学习、参考(大部分例句是从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如: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例句,省略了主语“庄公”,而谓语“惊”这个动作,不是前面省略的主语  相似文献   

8.
《诗经·郑风·将仲子》篇的诗旨历来多有争论,汉儒谓之为“刺庄公”之作,宋儒以“淫诗”视之,当代学者则多以“人民性”解读此诗。上博简《诗论》17号简对于此诗的评析,证实了《将仲子》篇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史事的影射,简文中的“言”即指庄公之言,“不可不畏”表明孔子对于庄公这种心口不一的“巧言”的畏惧。《诗论》所评代表了孔子时代的道德评判取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会山同志《<郑伯克段于鄢>》解歧》一文(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批评肖泰劳、马麦贞老师和我合写的《古代汉语教学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肖文”)中关于“郑伯克段于鄢”部分的注释,认为八条注释中有七条都解释错了。我们仔细地读了刘会山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提出再商榷。受肖、马两师之托,我执笔来答复刘文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论的《屈原列传》,有如明清时期人金圣叹选编到《才子古文》一书中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艺术性之高 ,着实堪称旷世之作文范本。本文尝试从中心确立 ,材料选择 ,人物塑造 ,手法运用 ,结尾安排五个方面对它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目的在于借此探求出一些切合实用而又特别的写作规律来 ,以供爱好传记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郑伯克段于鄢》作为《左传》名篇,历来为众多的古文注家所瞩目,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却始终未能给与确切的解释。肖泰芳诸同志在《古代汉语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一文里对其中的八条词语作了新的解释,颇能给人以启发,但亦似乎不无商榷之处。除“无生民心”一条彼此理解相近而外,笔者拟就肖文选释的其余七条词语从《左传》语言整体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同好。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郑国的城邑制(又名虎牢)和“北制”的关系,迄今为止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本文拟根据历代文献的记载,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辨析。 (一) 制这个地名,始见于《左传》隐公元年,武姜为叔段请制,郑庄公答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虢和制有着重要的历史瓜葛,我们要辨清制和“北制”的关系,有必要先对虢作一简单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平王东迁后,周朝天下大宗的地位逐渐沦落,各诸侯征伐迭起。战乱不休的世代,郑庄公以独特的礼治闻名于诸侯,然其阴存的志向与表面的达礼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左传》、《史记》关于郑庄公的记载差异悬殊,其原因虽有多方面,但叙述方式的不同和太史公式文学观念的独特关照却是其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试论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前701年)姓姬名寤生,河南新郑人。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代国君。庄公之父郑武公,名掘突,是郑国第二代国君。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名友,是西周厉王之少子,周宣王之庶弟。桓公姬友,起初是周王朝的司徒,因为几次同外族入侵者作战有功,被周王朝封作郑桓公,都棫林,即今之陕西华县的西北一带。从此,郑国就作为诸侯国之一,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桓公作了郑国第一任国君,同时郑桓公仍作周王朝卿士,即朝廷执政官,总掌西周大权。公元前八世纪,周与西戎入侵者作战,郑桓公为保卫周王朝英勇献  相似文献   

15.
与其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如说语言就是文学的美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学与语言不可分离和割裂,人们理解和欣赏文学要靠语言,对文学进行分析要通过语言,领会文学的思想内容要借助语言。《郑伯克段于鄢》的语言运用充分体现了语言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历来认为,春秋时楚人‘北进中原的时间’,始于《左传》庄公六年所记“楚文王伐申”。但在《春秋》、《左传》中楚国还未出场的时候,《左传》桓公二年却有这样一条记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事来得极为突兀,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按桓公二年为郑庄公三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年。从《史记·楚世家》所记来看,截至此年,楚国基本上是僻在汉水以西、以南的荆山一隅,楚势尚未超出汉东、汉北,更无楚军涉足中土的事实。楚人凭什么构成了对蔡、郑的威胁呢?而且,郑庄公  相似文献   

17.
“多行不义,必自毙”,此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依靠母亲姜氏,阴谋篡位。他在封地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引起郑国大臣的严重不安。郑大夫祭仲劝庄公及早下手,以除后患。庄公认为共叔段暴露的还不够,时机不成熟。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让共叔段再暴露暴露,不要着急,再等等。不久,共叔段准备好了,打算向郑都城进攻,姜氏也准备从内部策应,推翻郑庄公。庄公认为时机到了,派人率二百辆战车讨伐共叔段;京邑百姓也乘势起来反对共叔段。最后,共叔段只好逃到共国去了。“义”:正确合宜的道…  相似文献   

18.
释“完聚”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庄公战胜其弟公叔段于鄢一事。文中有这么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讲了公叔段为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做了一些战前准备。按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解释,这些战前准备即修城和聚集百姓  相似文献   

19.
一、《郑风·将仲子》篇今按:《将仲子》述一女子遇一男子之相挑诱,婉言而严拒之.当采自里巷歌谣,无甚要旨,诗义自明.《毛序》盖用采诗之义,以为诗刺郑庄公不能禁制其弟之骄横,以致其叛乱而作.《郑笺》云:"庄公之母谓武姜,生庄公及弟叔段,段好勇而无礼,公不早为之所,而使骄慢.""祭仲骤谏,庄公不能用其言,故言请,固距之.无踰我里,喻言无干我亲戚也.无折我树杞,喻言无伤害我兄弟也.仲初谏日君将与之,臣请事之;君若不与,臣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的评注为考察对象,看看评注中对语境的多层次分析,由此思考语境分析的目的、传统评注的是与非、理想的读者角度。惜此希望对古代文化的现代转换这个大课题作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