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古希腊人的工匠神赫费斯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费斯特是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工匠神 ,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在他身上 ,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手工业和手工业者的鄙视 ,另一方面又充分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手工业和手工业者的重视。前者的实质是基于道德角度的职业歧视 ,后者的实质是基于经济角度的产业重视 ,后者代表了希腊人手工业思想的主流 ,反映了荷马时代手工业的状况及手工业者的地位和作用。赫费斯特的形象是驳倒城邦社会农业特征论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制是惟一适宜的国家形式,他们对自己的城邦情有独钟。古希腊人衷心热爱自己的城邦,为城邦浴血奋战,为城邦的发展献计献策,古希腊文明也在城邦制下达到鼎盛,可以说城邦情结为希腊文明的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古希腊人的城邦情结十分狭隘,仅限于本城邦之内,对于同族的其他城邦公民要么视为非同类的异邦人,要么视为对立的仇敌,这一狭隘性使城邦情结成为古希腊民族走向统一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人建立的城邦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起源。在这种制度下建立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是古希腊人对文明的一个极大贡献。本文从不同的侧面论述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对"自由"的定义,从不同层次探讨古希腊人城邦制度下"自由"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的周期性的殖民活动是希腊城邦制度的一个固定的环节。本文通过殖民者的社会身份,经济生活和殖民地的政体与对外关系等论证了殖民地与母邦的关系,阐述了古希腊的殖民地是希腊城邦制的“复制”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出发,考察了柏拉图推崇的理想生活范式。柏拉图以共同体存在的三种目的作为探讨城邦共同体的出发点,即满足公民需要、维系城邦存续和应用自然法对城邦进行管理。对比古希腊时期的社会状况,柏拉图的主张是特定时代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在承认既定社会分工基础上对社会生活加以规制的建议书。因而,理解柏拉图构造社会共同体的基本意图,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和中世纪的“城市社会”构成了近代市民社会的两种历史传统。城邦国家的兴起与衰退推动了公民政治生活向市民私人生活的转变,使得人类社会从“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人”的公共生活中发展出了一种“作为一个个人的人”的自由意志。城市公社的复兴和发展则打开了中世纪封建社会和等级社会的缺口,为近代市民社会的诞生提供了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要素。城邦国家和城市公社不仅构造了二者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的性格差异,而且奠定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公民品格和市民精神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人生意义或生命存在的沉思,人本主义思潮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关于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与归宿的关切早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视野之内。在希腊文化繁荣及开始衰落的时代,希腊人作为“公民”生活于城邦这一鼓舞其忠诚的时代,哲人追问的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怎样才能至善”的问题。在希腊文明晚期城邦衰落的时代,在捉摸不定的动荡社会里,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安宁的问题,成了世人关注的中心。可以说,人也是希腊哲学的出发点和对象。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具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古希腊人那种对自我充满信心的正向探索和中世纪人彻底放弃现实中的自我而到天国里寻找自我的本末倒置的探索形成了鲜明对比。古希腊人那种积极的自我探索成为后来人本主义思潮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关于阶级的论述照搬到古代世界,用以分析和解释古希腊、罗马城邦社会,则有可能陷入困境。西方有的学者就对用现代阶级标准考察希腊城邦社会提出了质疑。古希腊、罗马城邦社会中主要是以公民为核心所建立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的存在是以城邦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闭型经济为基础的。其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因而将其等级与阶级等同看待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9.
尽管农业从总体上看是古希腊城邦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但是,城邦的经济特征并非单一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城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经济特征和经济活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通过对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对外贸易、国内贸易和金融业等商业经济的论述,说明古典时期以雅典城市为支点的商业经济的发展相对突出,雅典城市乃城邦商业经济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罗强 《南都学坛》2009,29(6):103-104
古希腊的城邦可以说是一种法治城邦,生活于其中的城邦居民其生活内容和方式处处体现着法治精神。通过古希腊城邦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作对比,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例如我们在进行法治建设的时候,要努力降低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本,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质量,使法律能够成为所有公民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法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垄断者角度出发,讨论了垄断者产品的价格歧视问题。就质量歧视与数量歧视对消费者边际效用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男女话语差异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语言歧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长期以来,社会语言学家注重女性是言语歧视的受害者,并结合女性社会地位和女权主义运动,试图寻找可以诠释的原因。此研究方法虽然行之有效,却忽略了语言现象的另外一个对立面:人类语言当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歧视男性的成分。性别歧视不应该囿于女性的范围,更应该从男性的角度重新去审视性别歧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提出了立法建议.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欠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本文主张通过立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干预,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给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就业歧视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是根治就业歧视、维护公民平等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当务之急。现从就业歧视的界定入手,在分析我国现有立法不完善的情况,并从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为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残疾人就业平等权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疾人就业平等权受到最大的破坏在于对残疾人就业歧视。为消除歧视我国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等纠偏行动机制。因这一机制存在漏洞难以保障残疾人就业平等权的实现,故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反就业歧视措施,引入"合理调适"、"过度负担"等概念体系来构筑我国残疾人就业平等权保障制度,以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本文对英语中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产生歧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歧视及其治理——一个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歧视的核心内涵是不公平和不平等.态度、行为、制度是其三个纬度.社会歧视是一个由偏见到制度性歧视(个人偏见→社会偏见→行为性歧视→制度性歧视)的连续发展谱系,我们称之为社会歧视链.社会歧视链这一概念为我们认识社会歧视的性质和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一方面,它表明社会歧视是有一个内在演进脉络的,而且这种演进并非单向的,由于"自我实现预言"等机制的影响,该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相互强化、甚至恶性循环等情况.另一方面,社会歧视链的各个环节并非是完全衔接的.比方说并非有社会偏见就一定会发生行为性歧视、也并非有歧视行为就一定会演化为制度性歧视,同样,行为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偏见、制度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行为性歧视.基于社会歧视发生的复杂机制的认识,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包括"综合治理--逆向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加强群体沟通、反歧视宣传、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壮大反歧视的力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艾滋病病毒检测的伦理原则出发,分析在医疗机构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对所有病人进行咨询和检测(PITC)的价值,提出在当前社会歧视广泛存在的形势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缺乏对伦理守则遵守的前提下,应慎重实施扩大检测。以免加剧社会歧视。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2002年城调队的数据,分析表明城镇居民的性别工资差异约为31%.采用Brown分解方法,该方法考虑了职业分割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性别工资差异不可解释的部分高达72%,其中职业内不可解释的部分占了绝大部分,经济学家通常将不可解释的部分归为歧视作用;剩余28%的差异是由自身特征差异引起的.这表明要有效缩小性别工资差异,不仅要采取措施提高妇女人力资本存量,而且还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消除市场歧视,保障和提高妇女的就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