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效应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成本函数与利润函数法、横截面数据回归法、向量自回归法(VAR)。在归纳有关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时发现: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会受到理论基础和数据类型的影响;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率、要素投入、生产成本的影响尚存争议;教育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农业生产效应,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农业区位的作用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村电力、公路、灌溉三大基础设施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仅为0.35,生产效率仍有巨大的优化空间;(2)农村三大基础设施对技术无效率都有显著缓解作用,但也增加了技术效率的不确定性,且作用效果呈现农村公路设施>农村电力设施>农村灌溉设施的排序;(3)公路设施加剧地区技术效率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东、中部技术效率,但对西部技术效率有促进作用。农村电力设施对地区技术效率不确定性有反向作用,仅改善了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灌溉设施对东部技术效率的改善作用不明显,中部地区由于公共物品特性导致技术效率下降,但显著提升了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基础设施对各地区技术效率不确定性作用方向一致,都为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1年我国农业投入的31省市截面相关数据,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将其转化为双对数形式,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后退法逐步剔除检验不显著变量,对当年农业总产值与相应农业投入数据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2011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农药、化肥与农村用电量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显著,农村用电量指标反映了农用机械总动力、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水平,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的概念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西部乡镇农村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乡镇农业收入水平是否有显著影响以及贡献度的大小,进而检验西部乡村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农业收入方面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制度缺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 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传统自给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都要有发达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相配套。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覆盖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网络,农业基础设施的各子系统内容也日益丰富。但这些仍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从战略决策到具体项目的经营管理都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而造成了投资效益低下。本文试图从制度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  相似文献   

6.
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林业和农村生态设施4个方面,尝试构建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9—2008年有关统计数据对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发现宁夏川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而南部山区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和川区平均值的6 2%和8 3.8%。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并提出加快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设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本文以上杭县为例,在对上杭农业基础设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总量不足、规划不够、负担不均、维护不佳等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法规体系、城市支持农村长效机制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分类管理与持续经营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考察各种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小,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供电设施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现有经验研究的文献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2种相反的结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利用1997-2008年我国省级农村经济增长数据和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面板协整估计,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协调相邻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以充分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最大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及相邻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设施畜牧业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设施畜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设施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辨字摘要》的体例及音系构成特点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继承殷人传统的宋国,在文化上明显有别于其他诸侯国。宋人偏笃理论的固执不仅影响到了宋国的风俗,也影响到了宋国的政治。春秋时期的宋国政治,便明显体现出了这种固执所带来的劲悍和倔强。通过现有的文献,能够看出传统农业经济对宋国民性的影响,更多的应是淳朴和平易,而非战国时期对宋人普遍性的偏见。宋国政治在春秋时期所体现出的劲悍与倔强的性格特征,到战国时期有没有发生转变?其与《水地》篇中所讲的宋国民性,是否存在着上传下效或者是互相呼应的关系?甚至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问题我们一时都难以解答。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只能片段式的、分割式的从两个层面上对宋国风俗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使比利时政府退还庚款和加强中比两国的科教交流,经过中比两国政教界人士的努力,以晓露槐工术大学为依托,1924年12月建立了中比大学。1926年,中比大学的中国学生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庚款的斗争,在国内人民和政府的支持下,获得成功。1928年起得到了庚款的资助。中比大学的建立是中国留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创举。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对文学的本质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提出了生活乃是一切艺术的永恒源泉、文学必须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真实、任何艺术都是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等文学本质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批评丰富了其文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看,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观看,贾科梅蒂坚持真实的视觉,复制下实际的观看,成为他的艺术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贾科梅蒂归属于西方艺术史中单纯直观的视觉路线,并且,和同时代现象学家的某些看法有了相通之处,由此,也构成了贾科梅蒂在视觉史上的突破。这种揭显,在当代视像形态中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肉身性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存在着屈原故里在秭归一说。这一说法有两大疑点,一是楚人最初建国的地方是河南的楚丘和丹阳,不是长江三峡的秭归;二是屈原先祖屈瑕“食采于屈”的屈地,不可能在归国境内的秭归。我们由《橘颂》、《渔父》、《哀郢》、《招魂》等篇章可以推测屈原的故里应在楚国南部,具体说应在江南的武陵郡境内。  相似文献   

17.
为澄清西方政治义务理论源头上的若干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克里同篇》中关于公民服从的道德理据进行梳理,并对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各种解释进行比对。分析认为,尽管在说服的义务、服从的理由以及不服从的正当性等问题上,《克里同篇》的主张不一定能获得广泛认同,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苏格拉底的论述对政治义务理论的发展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顿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其实就是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就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在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中,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美:凝固美和枯淡美。凝固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沧桑之美,枯淡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悲怆之美。在论述枯山水两种意境美时,把禅宗的义理作为论点贯穿于整个文章论证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立是裁判的生命,法官中立是审判权的本质要求,它主要是对法官品行的要求,但同时也是对法官能力的要求,常常与程序公正划上等号,是程序公正实现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提倡构建的法官积极中立,是相对的中立,是旨在既实现程序正义又保障实质公正的中立,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本文提出应当将法官中立纳入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应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蔡华先生的<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法文版,以下简称<纳人>)一书1997年出版,石破天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10年之后,蔡华先生的第二部著作<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问世.该书从纳人的田野材料出发,比较了代表四类社会血亲关系模型的实例,进而证明了亲属关系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对此,前辈学者数度努力而未果.然而,作者并未止步,在该书的后半部他将审慎的目光投向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为我们描绘了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实体--信仰,创建了社会科学的普遍理论--"信仰理论";进一步地,他重新审视了现有科学观,创立了面对物质存在和观念存在这两类客观存在的"新科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