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可以说,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产业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产业集聚通过要素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等途径促进城市化发展;而城市化通过要素禀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营造等途径影响产业集聚。最后,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合肥经济圈资源要素结构、工业投资结构、企业与产业结构特点,并进行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非农化率比较,研究中心城市工业化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心城市带动力对经济圈发育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速经济圈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复杂的属性决定了城市化内涵的综合性。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抽象研究,从城市的本质特征出发,将城市化的内涵抽象为若干要素的城市化,探讨了城市化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性,并从要素协调的角度解释了拉美和我国城市化实践中遇到的若干典型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构成要素包括空间、人口、经济与社会,每个要素都在城市化这个有机整体中担负着一定的机能,健康的城市化应当是各要素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城市化各内在要素协调的视角解释、分析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年来的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二元结构,而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决定其只能在低水平取得均衡.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应是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或城市圈,以城市化中部地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要注意要素聚集功能的建立.但这一过程不能由政府大规模投资来推动,否则会出新的结构失衡,城市化的内生增长动力在于分工网络的完善,这也是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内生增长前提下,发展中小企业是中部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涉及到城市容纳能力、城市发展潜力、城市人口规模与结构、产业结构与劳动分工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内在本质实际上是各种物质要素与文化要素在城市内或城市间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与互动关系,而这些要素的规模、分布和组合又会受到城市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从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内外要素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发展动力机制展开研究,期望能为这一地区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和城市容纳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对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选定的基础上,使用DEMATEL(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根据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计算出各影响要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以及原因度,在这四个指标的基础上得到影响要素排序。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形象宣传、政府政策、旅游企业联盟为影响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中,政府政策与旅游企业联盟为影响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行要素。并据此提出了现阶段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模型,为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导致了对原有城市公共物品和对新的高层次城市公共物品需求的增加 ,而传统的政府投资、生产、供给模式在现实中出现了困境 ,迫切需要探索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模式。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 ,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共物品需求变化与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提出了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最重要步骤。应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促进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的对策建议。中国的城市化应以发展大城市为主,适当发展超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城与人的关系、城与市的关系、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世界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城市建设中数量、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和城市建设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十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逐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化则持续担当着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角色。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城市化的关系后认为,城市发展需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需要与房地产开发的协同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过度繁荣态势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特别是一些一二线城市,成为抑制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对此,各方要采取有力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业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经验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推进作用。采用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和协调系数测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以来福建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上升的均衡关系,城镇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因,但目前城镇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升高。基于此,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心理等诸多因素。黑龙江省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三大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及城市居民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现代化素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转换,这一转换过程会对房地产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山东省城市化主要度量指标及房地产投资额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非农人口比重和GDP是城市化指标中,对山东省房地产投资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最后对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投资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城镇化动力源,它们之间相互组合、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城镇化动力机制。该文以新疆石河子为例,从包含制度因素的产业结构转换角度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建立VEC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纬度研究城镇化各动力因素与城镇人口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农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基础动力;工业化和制度变迁构成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根本动力;服务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徽州古村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其启动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以新区建设为基础的地域结构转换 ,促进了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的集聚。伴随着人口、经济集聚的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相应地变化 ,城镇景观开始出现。在城镇化过程中 ,地理环境是发生的基础 ,政策制度是运行的媒介 ,动力结构是发生与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并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又可以促使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缩小第一产业规模,促使第二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城市化的发展。二者的互动机制是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科学发展标准,目前我国小城市在发展目标、服务功能、产业成长、制度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2011年起浙江省启动小城市培育工程,积极探索提升小城市发展质量的现实路径,为优化区域城镇化的整体布局提供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样本。提升小城市发展质量的路径为,把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品质提升作为促进小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产业集群整体升级作为促进小城市实现产城融合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把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新一轮小城市培育工程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征用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障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本文主要对现有农地制度以及农地征用和承包制度在加速城市化条件下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当前财政、行政体制下农地征用机制与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就业和社会保障安排,城市外来迁移人口的社保,户籍安排及其与农地关系问题等。研究认为,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机制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发达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低存在很大关系。首先总结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回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6省市与中西部5省市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东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和后期阶段,第三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