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集群企业知识联盟有利于提升集群的整体实力。知识联盟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互利互惠基础之上的,企业是否加入联盟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构建共生型产业集群知识合作的静态博弈模型,可为成员企业在参加知识联盟时提供策略选择。平衡企业之间的知识贡献和收益、提高吸收能力、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一体化整合是促进集群知识联盟形成并良性运转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起企业产品创新的利润最大化模型,可以发现企业产品创新的研发投资所需满足的最低效率条件,即研发投资增加的单位产品收益必须大于研发投资的边际成本和分摊的研发固定成本之和,并可以得到由企业研发效率、研发边际收益等因素决定的最优研发投资规模、预期销售规模和利润规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产品改进型创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小于新产品创新的市场风险,企业产品改进型创新可以达到更大的市场销售规模和利润规模。  相似文献   

3.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益递增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是收益递增的两个侧面,企业集群所具有的较高的收益递增速度正是二者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网络联系缓和了由扩大规模而引起的协调成本与规模经济、由分工深化而引起的交易成本与分工经济的两难冲突,所以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它在理论上比单个一体化企业和城市聚集体有着更高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已成为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集群的关键是要实现知识的转移。以古诺模型为基础,建立两阶段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各阶段均衡解的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转移对企业产品产量、价格、收益的影响。分析了企业在追求产品规模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知识高位势企业知识移出和知识低位势企业知识移入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大型工程项目动态联盟的组建与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企业组织分散风险、提高效用和规模经济的角度,对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动态联盟的组建与收益进行了分析.着重比较了组建联盟多项目策略与非联盟单项目策略的优劣,证明了多项目策略不仅能够分散风险,同时在两状态概率系统和资源效用边际递减条件下也能够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用;从工效极限、关系爆炸、信息失真等时组织规模的非经济性限制,论证了企业组织存在规模边界,当大型工程项目对资源的需要超过企业经济规模下的资源供给能力时,企业更需要通过组织动态联盟来保证项目的需求,实现项目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由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新技术革命的需求,各国先后兴建起大学城,并且大学城周边出现了与教育相关的科研机构、企业集群和生活服务产业集群。大学城周边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产生的互动效应主体现在经济集聚效应、经济辐射效应、外部正效应和投资乘数效应四方面,由分析可知产生良性的互动效应,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必须进行资源共享和有效合作,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与高校在产业结构和学科结构上相互融合,协同创新,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进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产物,其形成程度取决于价值环节片断化和空间重组过程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对比。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其边际成本曲线的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则是影响其边际收益曲线移动的源泉。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移动共同决定了价值环节片断化和空间重组的程度,即决定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程度。  相似文献   

8.
新贸易理论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规模经济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是独立于资源禀赋因素而引起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原因。产业集群由于具有规模经济从而能够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欠发达地区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建设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发挥集聚功能,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努力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的环境。提升当地的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人员投入有别于人力资本投资,其投入超过生产要素最佳配置点后边际收益递减。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收益是先递增后递减。企业人员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是随着人员投入的增加,要素配合越来越不合理,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员工之间制造出来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确定人员雇佣数量,保持最佳技术系数不变,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开展工作分析等措施消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不良影响,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品牌内涵、类型与效应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企业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是集群内众多组织、机构在对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服务)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为外部购买者、合作者以及其他相关者所广泛认可的知名度、关誉度的名称和标识。根据国内集群的发展情况,集群品牌可以分成已经注册集群品牌型、围绕核心企业品牌运作型、共享主导企业品牌的“品牌俱乐部”型和既无主导企业亦未注册统一品牌型。集群品牌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表现为市场推广效应、资源吸引效应、示范带动效应、中小企业的覆盖效应和区域形象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1.
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得到广泛的关注,其本质是一个独特的创新系统。只有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集群的持久生命力。创新集群区别于一般集群之处,在于它的创新能力。文章结合创新集群的特征即网络化、学习性、动态性和复杂性,试图从四个方面来构建集群的创新能力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分析产业集群的特征入手,提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集群的行为业绩、集群的潜在能力、集群战略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调查陕西户县渭丰乡纸箱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与规模这一个案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因素间简单相关分析与设立线形回归方程的方法来研究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这种相关性主要来源于集群的三种效应,即农村工业经济提升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效应、农民增收和收入结构多元化效应,正是这三种效应的有效发挥,才使得西部产业集群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结构机制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提出了按照集群与资源的关联程度将产业集群分成链环依托型和网络共生型产业集群两种类型,着重在资源关联强度、结构特征、集群形成及驱动机制、集群地理边界和规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提出了针对两种类型产业集群的政策设计的不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产业集群的制度成因、产业集群发展和成熟的制度绩效、产业集群的制度风险和产业集群升级的制度创新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结论:要使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构建集群制度创新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生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促进高技术发展的良好产业组织形式。通过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生成阶段和协同学模型的理论研究,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的主要因素,即区位禀赋、产业特性、市场需求、企业家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发主体都意识到自身力量在集群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局限,意识到R&D组织对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基于R&D联盟的虚拟研发组织也由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在中部各省落地生根。山西省在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实例及策略分析,以期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风险成因分析:基于技术变迁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简要评述国内外产业集群风险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现有产业集群风险理论研究的缺陷。基于技术变迁的演化观,从技术的传播与创新、企业家心智以及技术选择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集群风险产生的原因。旨在从更深层次的技术变迁的层面挖掘集群风险产生的原因,为探求集群风险的化解途径,进而获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决定产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概念和优势以及创新型城市创新系统的本质特征、层次结构和功能机制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关联机制,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二者互动发展的策略建议及相应的政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各地专业市场的规划、新建和发展,零售物业的簇群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簇群理论出发,着重对我国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研究了簇群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对零售物业簇群的政策指导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