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关美国贸易政策的争论总是围绕经济效率问题进行的:自由贸易增加还是减少了收入?是有助还是有害于美国工业?是创造还是减少了工作机会?在统计数据和奇闻轶事的背后,是关于人类本性、个体主权和政府在自由社会中作用的道德假设。自由贸易可以增进物资和利益的效率,但是,它在道德上也高于贸易保护主义吗? 2001年4月魁北克美洲首脑会议期间,反资本主义的示威  相似文献   

2.
美国“竞争性自由化”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有四个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美国政治领导人实行了“三轨道”的对外贸易政策,即在多边、区域(包括双边)和单边三个领域实施贸易政策。“三轨道”中的多边主义和区域(包括双边)被美国经济学家伯格斯坦称之为“竞争性的自由化”。2001年,小布什入住白宫后,美国行政当局把“竞争性自由化”提升为美国的一种对外经济战略。这一战略的重点是美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缔结。本文就美国这一战略的形成、实施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各国开展对外贸易是为了能充分、有效配置国内外资源 ,并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但在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 ,各国所采取的贸易政策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贸易政策大体分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两类。 2 0世纪 80年代初 ,一种既不同于自由贸易 ,也不同于保护贸易 ,但又兼有两者特点的新型的贸易制度开始出现 ,这便是“管理贸易”。管理贸易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博弈的结果 ,是各国在无法达到最佳目标模式时所能选择的次佳目标模式 ,其本质是有组织的自由和协调的保护。一些西方国家先后采取管理贸易并获得了有效的实践效果。我国应正视这一新情况、新趋势进行贸易制度变迁与创新———实行偏保护的管理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4.
2003年美中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国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要求中国扩大进口,否则将对中国产品普遍征收27.5%的进口关税。显然,目前基于竞争性秩序的自由贸易政策造成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270万人的失业,是行不通的。如果美国选择贸易保护主义或是扩张性的战略贸易政策,无疑又会对中国造成损害。基于结构性增长理论的结构贸易政策提供了一个基于中美合作的非零和博弈的贸易政策,是共赢的、最完美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5.
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制定的外贸政策 ,只能导致单向的非互惠自由贸易 ,最终的结果多为贸易的不平衡。绝对优势(动态比较优势)不仅是经济发展(不是增长)的决定因素 ,也是贸易模式和贸易商品的决定因素。因此 ,外贸政策的制定应以动态的比较优势为理论依据 ,否则就要自食静态比较优势所带来的非互惠的单向自由贸易的苦果 ,美国今天的贸易赤字就是最好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自北美独立战争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保护主义始终贯穿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中.虽然自由贸易有时偶占上风,但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美国打着"互惠、公平、非歧视"的幌子,欲抢占别国市场.为了实现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总是将贸易保护政策奉为圭臬,这一政策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贸易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保护的客观必然性,从而说明了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作为一对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一国采取什么样的贸易保护政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自由贸易为基本取向的同时,要进行适度的贸易保护。  相似文献   

8.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体制下的反倾销问题金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称总协定)体制是以自由贸易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又称国际贸易自由化,其理论根据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相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区域分工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各...  相似文献   

9.
布什政府的“竞争性自由化”贸易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什总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实施了“竞争性自由化”贸易战略。一方面,美国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迫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大与贸易伙伴国进行双边与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力度,推动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布什政府的“竞争性自由化”贸易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贸易霸权主义政策,不但会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正常进程,还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复杂.贸易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是推动经济增长、解决环境问题最好的方式,环境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削弱环境保护、加剧环境破坏.笔者认为两者的关系既表现为规则和实践上的冲突,又体现为目标和理论上的一致.环境成本的外溢是冲突的根源,但人为的因素特别是各国利益上的政策分歧增加了冲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自由港是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所具有的“免关税”、“自由通行”、“免于海关监管”等基本特征都是针对海关关税体系而言的。将欧洲海关关税的发展和自由港的演化置于系统的国际体系中,纵观欧洲历史可以发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关税制度变迁与自由港功能形态演化之间存在特定的关联。自由港是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而如今欧洲的自由港正呈现出消亡的趋势,这似乎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欧洲关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但只要国际关税、非关税障碍和国家海关安全威胁依然存在,自由港就一直有存在的价值,其功能和形态也会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泛运用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使得经济学的概念和语言变得比较精确和完善。宏观经济的研究在过去的 10 0年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相当多的时间里 ,经济学家更加注重宏观经济研究 ,这和经济学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政策性研究、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经济学则从空泛的抽象概念研究转向主要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批中国经济学家正在用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中国经济问题。在新的世纪中 ,无论是国外的经济学 ,还是中国经济学 ,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工具研究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同时 ,新世纪的经济学将会更多地从全球的视野关注现实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能力研究的新兴课题。国外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积累了可观的经验,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提供了改革的新思维与新观念;提供了改革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同时,也存在值得辩证反思的地方:正视国外实践面临的诸多问题,注意各国行政生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战略性贸易性政策理论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形成了巨大冲击,然而该模型中政府具有事先承诺使用政策工具能力的立论前提一直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因此该理论没能成功地表明主张自由贸易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应该被政府积极干预的新国际贸易理论所取代。然而,在有技术外溢的特定环境下,一个无政府事先承诺的Brander-Spencer模型仍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国别利益,大力推行一种新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中国在入世之后,出口遭遇了较多的绿色壁垒.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到认识它的贸易保护本质及对外贸的影响,政府与企业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隐患,也是各界热议的话题.具体表现为美国持续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和贸易逆差,以及相对应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的过度储蓄和巨大的贸易盈余与外汇储备.通过研究美国贸易逆差与长期利率的相互影响机制,得出结论:在失衡格局的调整中,美国提升利率、缩减财政赤字这一方式最为有效.然而最终的调整过程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中国也应该适当调整经济,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范式是经济学家处理问题时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方法、原理和逻辑。本文给出了经济人范式的定义 ,归纳了经济学界对经济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论证了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论文从经济人假设前提出发 ,探索了经济人与组织、制度、交易的关系 ,从而说明了制度和法律出现的必然性与社会建立良好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构建数据安全规则是推进全球数字贸易治理的重要关切,中国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后,需要在RTAs框架下,基于数据安全视角对DEPA 进行规则解析。采用自然语言识别法梳理DEPA数据安全规则体系,针对数据安全核心议题——跨境数据自由流动、数据存储非强制本地化、个人信息保护等,结合“特定规则”和“一般性规则”分析,通过文本比较评析DEPA和CPTTP、USMCA、RCEP等既有协定在这些议题上的覆盖范围、承诺深度的趋同和分歧。研究认为,DEPA针对跨境数据自由流动和数据存储非强制本地化所构建的规则,在推动数据流动自由化和保留自主监管空间两方面都处于中游水平; DEPA的个人信息保护覆盖范围比较广泛,特别强调数据保护可信任标志的使用。中国申请加入DEPA能够推动中国和DEPA在数据流动等议题上进一步确定和磋商,推进中国参与国际层面规则构建的进程、完善国内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制,对中国申请加入CPTPP乃至其他RTAs协议的谈判都有积极作用,能够提高中国在数字贸易治理中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舆情,而不和谐舆情不仅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还将直接影响或感染人们的思想情绪,对社会和谐产生负效应。因此,准确地认识和掌握舆情产生的一般规律、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信息盲点容易产生舆情,发生严重事件往往会出现舆情,社会改革总是要伴随社会敏感问题而与舆情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从众性,是舆情广泛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