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匿名审稿制是国际上高水平期刊审稿制度的一个通例,学界也把是否实行匿名审稿作为衡量学术期刊及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98年以来,为严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即按国际惯例在全国社科期刊中较早地采用了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和内稿外审制,并建立了以全国各高校和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为主的审稿专家队伍,保证了用稿的公正性,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在作者和读者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2002年3月,《光明日报》C版头条曾以《双向匿名审稿———中国学术期刊向国际标准靠拢》为题,配以本刊封面照片对本刊及《中国社会科学》等…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校文科学报在审稿过程中存在简化审稿环节、审稿人职责不清、没有量化的审稿标准等问题,使审稿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保证审稿质量,提高高校文科学报科学化水平,就必须从强化对"三审制"的认识、明确审稿人的职责、实行量化的审稿标准、有效运用学术检测工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使审稿机制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质量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质量的现状,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审稿的重点内容包括学术规范和出版规范.根据编辑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实践中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质量的方法,包括实行编辑分工责任制和强化编辑的学术自主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审稿中的“马太效应”与非理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的审稿活动中存在“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了审稿人员的学术视野,对被审稿件的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出稿件的学术水平。我们以为,要弱化“马太效应”,就要改革现行审稿制度,坚决执行所有来稿的双盲法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动态的专家审稿库以及作者数据瘁,发掘并扶持优秀青年作者。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社科学报审稿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社科学报的审稿 ,目前大多采取传统的审稿方式 ,即主要在编辑部内部审稿 ,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若实行同行专家审稿 ,学报的学术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报也将有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专家审稿是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专家审稿能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提出了把握专家审稿质量的方法和举措:提高初审力度,发挥编辑审稿作用;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优化审稿专家库;双向匿名审稿,一稿多审;明确审稿要求,规定审稿时限;对审稿意见进行综合加工,提出客观全面的返修意见;要求作者给出修改说明,对返修论文进行认真比对;尊重审稿专家,与专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地,高校学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报中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应对策略: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合理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强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中一稿多投现象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稿多投不仅严重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原则,而且有悖于科技道德。一稿多投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缺乏投稿常识;期刊社审稿周期长;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科技道德缺损。克服一稿多投的对策:加强教育引导,净化学术氛围;规范科技期刊编审工作;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实施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于学术腐败对学术期刊的侵袭日趋严重,因此建立有效的编辑防范机制,遏止学术腐败在学术期刊中泛滥,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必须赢得的挑战。通过提升作者的学术规范意识,健全审稿程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起一套严格有效的编辑出版控制机制,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学术期刊将会在规范学术研究,净化学术环境等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学术建设的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匿名审稿制度、专家审稿制度、投刊比、组稿比、编辑与作者沟通、文章长度偏好、引用联盟等,可以反映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建设状况。对我国347种社科学术期刊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为此,应完善审稿制度,推广匿名审稿制度和专家审稿制度;提高编辑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组织稿件,并充分与作者沟通,完善稿件的学术思想;在管理过程中,改变过分依赖目标管理的现象,重视过程管理,吸收过程管理的精髓,争取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完整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