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并出版了诸多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唐诗英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他翻译实践活动的高峰。研究许渊冲在唐诗英译中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何种策略使译文与原文取得平衡、达成有效的文化外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许先生 的这一理论在其文学翻译作品、尤其是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的体现。通过对阅读许译唐诗三百首的具体例 子的一些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音美、意美、形美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诗体论原则,翻译即“再创”的 观点,强调汉译英时重视“神似”,以及在翻译艺术风格上运用“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规则等,表明许先生的理论在 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诗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所以唐诗英译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国内外翻译界的追求。而译诗即译意象,所以唐诗意象的英译直接影响原诗内涵的传达。通过学习与分析国内外翻译名家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对文化意象转译中的表现,进而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能为今后的唐诗意象英译工作提供帮助,也能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唐诗英译的主要指导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对许渊冲的《旅夜书怀》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证明"三美"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相比古诗英译,许渊冲在宋词英译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学界对其宋词英译的研究亦相对有限。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美学、翻译过程内部要素、翻译理论、语言学和其他视角等角度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研究进行回顾。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以"三美论"指导的成果较多,研究对象较为狭窄,存在翻译理论套用之嫌,跨学科的研究不多。本文提出,今后学者可从文化翻译、实证研究、跨学科、译者改译等方面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许渊冲不仅以质高多产的翻译实践而闻名,更以卓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建构而享誉译界.由他率先提出的翻译主张“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曾引发长久论争,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巨大贡献却不容抹杀.本文即以李商隐《无题》的几种英译本为观照,在比照分析中重审许渊冲“三美论“和”竞赛论”在古诗英译中的优长及缺失.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译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翻译。作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本文从字词、短语、句法等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诗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比较详细的归类与例释。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然而,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汉语与英语在发音、结构、用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如何英译古诗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总结古诗英译的重要性及其难点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了一些古诗词英译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结合唐代诗歌及其名家译文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汉语诗歌发展的巅峰,而唐诗的英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本文首先借助于语篇衔接理论,分析了在众多唐诗语篇中存在的词汇衔接现象。词汇衔接不仅促成了诗歌的语篇连贯,而且对每首诗风格的形成和文化背景的表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在将唐诗翻译成英语时,应当对其中起到衔接作用的词汇应当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诗的信息,同时又可以尽量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本民族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15.
庞德的《在地铁站》被公认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人们对该诗的赏析常集中于意象的呈现,而常忽视其音乐性。从前景化视角赏析《在地铁站》的音乐性及四首译诗,全面掌握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诗歌音乐性的理念,反思汉语翻译英语自由诗时如何保留和再现原诗音乐性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从事英语诗歌翻译和音乐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7.
典籍英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因而,越来越多的翻译者和学者开始热衷于翻译古典诗词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文章通过研究以庞德为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以及中国古典诗词喜用意象并置和叠加的特点,提出将庞德的意象密集型创作手法和民族诗歌翻译法结合起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密集型诗歌,以实现诗歌翻译的形神兼备;形似是诗歌翻译之基础,形神兼备为诗歌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8.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19.
古诗英译究竟应达到何种境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李白《静夜思》一诗四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探讨古诗英译的意境传达问题。作者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古诗英译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