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文学 ,以其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精神和美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然而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时 ,古老的文学必须别无选择地面对21世纪初期电子文化的严峻挑战 ,文学在电子文化强劲的美学冲击之下该如何发展自己的美学优势从而保持自己的美学地位 ?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电子文化的美学冲击随着20世纪科学的突飞猛进和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电子文化产品以其势不可挡之强势介入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电视更是以其咄咄逼人之势一步步占据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领域 ,…  相似文献   

2.
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这种关注过程中,他阐发了他对人类的看法,阐释了自己的人性观。弗洛姆的人性观是独特的,是一种文化的、自由的人性观。它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以此培育人类的自由人性。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学习西方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能不能和该不该保留中国自己的文化?从洋务运动、“五四”运动到目前的改革开放,都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人们已逐渐注意到,究竟传统中的哪些因素具有保持和发扬的价值?本文从人类...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民族学方仁人们都在谈论21世纪,都在盼望21世纪,人类肯定在21世纪会比20世纪要更进步。但是21世纪并不是没有问题,比如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社会犯罪问题、宗教纠纷问题、民族矛盾问题等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21世纪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检视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审理20世纪中国文论?我认为,面对近百年极其复杂的中国文论状况,首先要找到本世纪理论一文化景观的总体问题,然后在对问题的审视辨析中确认可击中要害的独特的理论视野。学界对包含中国文论在内的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问题是明晰的,这就是构成近百年中国学术、文...  相似文献   

7.
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评《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殷继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推出的《迎接21世纪丛书》中,青年经济学者李文撰写的《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作者是不动产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此前已发表过《房...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只不过是在生物演化的连续的链条上表现出来的最新的一个环节。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生活在文化这一人文世界之中。在马氏看来,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是他的文化整体论的基本论点。作者又阐述了马氏文化功能论的基本思想。作者指出,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的文化的功能,就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这种功能思想是以生物性的需要为基础的。尽管补充“派生需要”和“整合需要”来淡化生物性的“基本需要”,但始终维持了文化必须对人的生活有用处的基本观点。要了解文化对生活的用处或功能,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正是马氏极力提倡田野调查的基本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高度评价了马林诺夫斯基基于田野调查来研究人文世界和言必有据的实证论的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实践,阐述了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深刻内涵和作者对其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乔治·艾略特捕捉到了弥漫于19世纪英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多角度探讨了工业化浪潮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冲击。在传统的宗教性超越秩序解体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新的现实秩序的支撑,从而摆脱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解决现代性道德文化危机是乔治·艾略特追问的问题。作者提倡通过扩大人类同情心和“尽义务”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素质培养张星人类正处于新旧世纪交替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将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