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2年以后欧洲人拥有了一种双重公民身份,一个是传统的国家公民身份,一个是超国家的公民身份,这是世界政治领域的一种新现象.欧洲公民身份的建立超越了由民族国家定义的传统的政治概念框架.欧盟双重公民身份局面的出现,对民族国家的国籍政策、社会和移民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欧洲公民身份还面临权利与认同发展的不平衡、对第三国国民的排斥以及缺少统一的司法保护体系等诸多问题.长期来看这种双重公民身份将存在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同时欧盟也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多层的公民身份结构.  相似文献   

2.
公民概念的演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概念是宪法学的基础范畴,一般认为,凡具有一国国籍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国公民,这只是公民的形式要件,公民概念内涵的不断发展实质是人、人权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理论上研究公民的实质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以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国籍冲突的解决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籍冲突问题直接涉及到主权国家与其公民之间的关系 ,是国际公法上一直在着力解决的一大“瓶颈”;由于国籍是涉外民事关系中常用的连结点 ,国籍冲突问题也是国际私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解决国籍冲突问题时 ,国际公法旨在彻底防止和消除国籍冲突现象 ,以实现国籍唯一原则 ;国际私法则只是在已存在国籍冲突的情况下 ,选定其中一个国籍作为连结点或寻找一个替代连结点 ,以确定应适用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正> 一九三○年海牙《关于国籍法冲突的若干问题的公约》规定:“每一国家依照其法律决定何人为其国民。此项法律如与国际公约、国际习惯及普遍承认关于国籍之法律原则不相冲突,其他国家应予承认”(第一条);“关于某人是否隶属某特定国家国籍之问题,应依该国之法律为断”(第二条)。这说明,关于国籍方面的问题主要由国内法来解决,每个国家有权自行制定本国的国籍法,来决定什么样的人能被授予各该国国籍。世界各国,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如本国的历史传统、人口政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以及实际利益的需要等),其国籍立法所采取的原则和规定多种多样,这就会造成国籍法内容的分歧和矛盾现象,因而使有些人具有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而有些人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这就是所谓国籍冲突。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的现象称做国籍的积极冲突,  相似文献   

5.
国籍问题     
在国籍的感情问题上,中国人坚持拒绝承认双重国籍。在中英联合声明所附的国籍备忘录中,中国政府认为:所有香港中国同胞,无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都是中国公民。但是,中国政府已经同意,从1997年7月1日起,允许被称为“英国属土公民”的人使用由英国政府签发的旅行证件,然而,上述公民不得因  相似文献   

6.
<正> 现阶段,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以刑代民”的责任承担现象,不管这种现象是否符合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本意。它的存在有实践的问题,也有理论上的问题。本文试就犯罪行为 的民事责任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国籍的取得标志着这个人成为该国的公民,必须履行该国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享有该国法律赋予的权利,享有受该国保护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遵守中国的法律,同时有权要求国家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不受侵犯。换句话讲,公民不尽义务是违法,是对国家  相似文献   

7.
194 8年 ,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波兰社会民主党 (或社会党 )纷纷与共产党合并 ,出现了社会民主党历史上的第二次共产党化。然而 ,历史常常会嘲弄人。 4 0多年后 ,这一“多米诺骨牌”现象再次发生 ,却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不约而同地“社会民主党化”。在这两次转化中 ,苏联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 ,本文试图对上述转化以及苏联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随着自身的发展有不同的取向。按照取向发展的不同,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公民素质取向"、"公民道德取向"以及"公民意识取向"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我国公民教育分别强调了公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追求与取向。这种取向的强调是由当时的社会任务需要以及公民素质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而公民教育取向发展的这种现实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客观对待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根据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确定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公民身份不仅仅是取得一国的国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国的公民要得到一国法律的保护,使之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作为公民,要全方位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认同公民身份,承担公民责任,当国家的主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劳动;国家也要为公民身份认同做扎扎实实的事,最重要的是加速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外交保护是国家保护海外国民最重要的法律手段之一。国家实施外交保护的首要前提是国籍持续,即个人或公司从发生损害之日到求偿提出之日持续地具有保护国国籍。如果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上个人或公司都具有保护国国籍,那么可以推定这期间的国籍状态是持续不断的。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国籍持续可以存在例外,其中"国家继承"和"公司因损害而终止存在"是较为特殊的情况。但就个人而言,国籍变更后,现国籍国不得针对原国籍国就该受害者所受到的损害实施外交保护,除非原国籍国放弃反对的权利。中国的政府声明没有明确涉及该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在该领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法律规范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1.
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以此为核心建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治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现代国家,法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的水平和程度。中国是个崇尚礼治的国家,深入人心的是礼教。因此,如何在礼治传统深厚的国度里实现法治的转换,如何将中国悠久的礼治传统的负面性转化为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是中国实现法治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家的法治理论和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加强法治建设的今天,历史上法家的法治理论和实践,作为文化资源(或思想资源、思想资料)应该加以研究,对它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都应该研究。本文提出法家的法治之再审视这个话题,做了几点重新思考:第一,法家确认法治优于人治,是很了不起的;第二,整治新权贵阶层自身,是法家法治的重要方面;第三,关于法家的人性好利论;第四,无视个体生命价值,是法家法治的致命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劳丹质疑"无奇迹论证"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无奇迹论证"通过"溯因推理"("回溯推理")或"假说推理"的方法将科学在经验世界中所取得的成功作为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的最好理由,而劳丹等人针对此推理模式提出"悲观元归纳"论题,借用科学史中具体事件来揭示科学实在论的"无奇迹论证"推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即科学理论的成功与该理论的真理性不存在因果必然联系。成熟科学理论中的核心词项有无指称,不需要该理论是否成功作为前提,而且一个理论在经验上的成功也并不保证其所有或者大多数核心词项均有指称。  相似文献   

14.
许多复杂理论体系的实质与其方法论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 ,“价值”与“生产力”同义 ;但是 ,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 ,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每向“具体”前进一步 ,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 ,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显然 ,从方法论层面看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 ,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和道德在调节社会关系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备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治需要德治的支持、配合,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辅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犯罪的特点来看,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犯罪比一般公民和单位的行贿犯罪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中关于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犯罪的一些立法仍存在缺陷,应对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从重处罚,扩充行贿内容,并增设罚金刑、资格刑。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中归纳整理出孔子关于犯罪的根本原因是贫穷、贫富不均 ;作为个体的人失去“仁”也是导致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分析出孔子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首先“富之”,即发展社会经济 ,奠定物质基础 ,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其次是“教之”,即通过“教”来建立符合统治者意志的社会精神文明 ;再次是综合治理、德礼为主、刑罚为辅  相似文献   

18.
利用极限定义证明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 ,并指出证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灾难层出不穷.如何有效预防这些灾难的发生以及怎样将其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以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的科学合理的灾难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限制和避免灾难事件给民众的生命财产、政府正常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的基本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20.
法治型政府成为十年政府改革的目标之后,亟待从理论上对法治政府的内涵、目标体系及实践路径加以解读。其中,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依法行政、法治行政等范畴的厘清成为体认法治型政府内涵的理论前设。以此为基础,政府职能、权限、行为与主体的法治化共同支撑起法治型政府的目标体系。在目标指引之下,坚持价值整合与制度创新、主体自律与他律监督、内部自发与外部促动的结合路径,法治型政府的构建才具有达致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