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在转型期安徽两村的“环境维权事件”中,国家与农民关系主要表征为地方政府、村级政权同污染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常常以“污染合理”与“不出事”两种逻辑在场,两村农民在“生存主义”与“风险最小”两种逻辑的支配下似乎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地方政府来解决威胁他们基本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乡村工业的扩张,乡村环境持续恶化,有的地方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面对外源污染,乡村居民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可是收效甚微。为了剖析乡村居民环境维权的艰难处境,选择典型案例从多个维度对农民的环境维权和经济维权做了比较:从权利意识角度看,环境维权具有被动性;从侵权影响角度看,环境维权具有复杂性;从维权行动角度看,环境维权具有公益性、要求高、变数多、成本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印度庶民学派开创的底层研究范式不应该单单被看作是一种"底层史观"史学研究路径或者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或研究策略,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以往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与贡献,在研究农民环境维权时,底层研究可以被作为一种非抗争政治的冲突理论视角。由北京大学学者张静倡导的结构-制度分析模式在研究农民环境维权时可以稍加改造,因为农民环境维权行为基本上是被现时的社会结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所制约和限定的。  相似文献   

4.
对闽西G村农民环境抗争过程的实地研究表明,农民在与企业和基层政府的博弈中,处于社会底层。从底层的角度出发,对转型期环境抗争主体的行动策略及逻辑进行分析,展现环境维权的形成过程,发现底层表达通常采取非制度化渠道,以日常化的行动维权为主。由于底层缺乏制度化的维权渠道,往往处于不利位置,难以实现预期的抗争结果,底层利益述求得不到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外来农民工维权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农民工群体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报酬待遇等权益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而农民工害怕失去工作机会,维权成本过高,维权知识缺乏以及维权意识淡薄等因素制约着农民工维权意识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唤醒和提高城市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并为维权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真正改变农民工群体权益受损的状况,实现其向现代市民群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重,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环境管理权力和农民环境权利失衡。在权力方面,主要体现在责任不够明确,环境信息不公开和权力受到的制约较少;而在权利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环境意识、环境维权能力不强和维权渠道不通畅。为此,应加强对农村环境管理权力的制约,强调其应有的责任,保证农民的环境救济权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妈妈劝我说。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买了假货通常都是算了,你去维什么权,那点钱还不够来来回回路费和电话费呢。我真是为乡亲们感到悲哀,都说农民维权意识差,其实他们何尝不想获得赔偿,只是在农村,维权真的是大难。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形成,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显得尤为突出。现实社会中经常会出现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等严重侵害劳动者权利的行为。再加上,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淡薄,对维权渠道和方法的不了解,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后,多半不知道该如何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针对这个问题,从维权措施及维权渠道上为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权指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维权行为的暴力性和公开性程度两个维度测量,农民工维权行为偏好具有非暴力性、非常态公开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等政治信任水平的农民工选择一般公开维权行为的可能性最大;农民工维权行为的暴力性和公开性程度均与文化层次呈正相关;建筑业农民工比其他行业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一般公开维权和非暴力维权;务农经历和环境会使农民工维权行为更倾向私下维权;良好的居住环境会降低农民工维权行为的暴力性程度;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农民工闹大维权的可能性也就越低。据此,政策制定者应疏通既有体制内农民工维权渠道,加大对特定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管理力度及农民工的组织化管理力度,并做好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农民环境维权问题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结构路径的研究形成了差序格局论、环境公正论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三种研究取向;文化路径的研究则形成了文化自觉论与认同建构论两种研究取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继续完善差序格局理论,推进环境公正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清晰界定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深化文化自觉论和认同建构论的行动主义取向研究,同时,要秉持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的研究围绕着农民维权话语的建构和农民群体性抗争模式总结两条主线展开。转型时期农民平等权的缺失成为维权话语建构的社会基础。在农民维权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农民的群体性抗争行为进行了总结,提出“日常抵抗”、“依法抗争”、“以法抗争”、“草根动员”和“依势博弈”等五种抗争模式。本文在回顾五种抗争模式的基础上对各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说明。并就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产权认知是农民对宅基地经济价值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安徽省6县1413个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除了对宅基地继承权认知方面与现行法律规定保持一致性外,农民在对基地所有权、处置权和抵押权方面的认知均有较大差异,且与现有法律规定有一定程度的相悖。对人口特征与产权认知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距离城镇越近的农户中,持有宅基地私人所有、可自由交易、可以抵押和不可抵押观念的比例越大;户主年龄越小,持有宅基地私人所有、可自由交易和不可抵押观念的比例越大;工作地点距离家乡越远的农户中,持有宅基地私人所有、可自由交易和不可以抵押观念的比例越大。最后提出应进一步加大对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宣传力度,加快对农民宅基地产权的确认工作。  相似文献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结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作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扩张很快,但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合作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合作社内部的摩擦效应所抵消,合作社的组织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为确保农民专业合作高效运作,在治理结构设计上要充分重视不同成员的能力差异与利益关系,区分两类决策类型并赋予不同的投票权,设立独立监事以加强合作社内部的监督与制衡。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维护好群众利益成为了稳步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基于对福建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利益维护相关问题的研究,客观审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群众权利维护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失地农民、环境破坏、社会保障、干部作风等所涉及到的群众利益损害问题等,并对福建省城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权利的有效保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民在政治参与权、土地财产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方面的保障不足。农民权利缺位的根源在于歧视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缺位、农民法定的维权组织缺乏以及农民维权意识与能力不强。为了真正保障农民权利,政府需要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强化对农民权利的法律保护,建立农民的维权组织,培育农民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教育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由于农户环境意识淡薄,因而难以形成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行为。通过对传统的行为决策理论拓展,强调环境学习以及环境教育在环境行为决策中的作用,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改变农民的环境意识,促使农民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从而引导农民采取积极负责的环境行为,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  相似文献   

17.
陕西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西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是明确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两类非农产业就业群体权益,健全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大社保制度,完善小城镇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社保资金筹集管理机制四大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8.
从以人为本理念析民工工资优先清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十分突出 ,严重损害民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发展权 ,也妨碍了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我国为民工追索工资的法制措施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人为本 ,提升工资债权的法律地位 ,简化追索工资的诉讼程序 ,便利民工维权 ,是防范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保护民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文明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民工维权问题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民工维权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国家农民工管理制度滞后以及农民工自身原因。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家在积极探索农民工管理制度,并且专门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案例仍然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管理渠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组织,参与到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中来,让民间组织在政府的引导规范下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起到“预防”、“盯防”、“消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现象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权利失衡的结果,农民失地是现象,农民失权才是本质。因此,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就必须深入剖析我国的农地制度与体制缺陷,从根源上寻找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路径,改革农地产权制度,重构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并逐步强化农民利益集团的表达力和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