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原罪教义是基督教教义体系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基督教信仰赖以形成的理论根基.从西方基督教思想传统来看,奥古斯丁有关堕落和原罪的学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且影响深远.然而,正是施莱尔马赫对传统“奥古斯丁模式”原罪理论的持续反思,重新修正了这一有关原罪问题的经典理论.在当代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看来,施莱尔马赫是神正论“爱任纽模式”的最主要代表,这一模式有效替代了充满诸多问题的“奥古斯丁模式”.本文试图结合施莱尔马赫有关原罪问题的具体阐述和主张来论证这一看法的合理性,指出其基本特征和理论实质,并进一步揭示出这一模式转换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在深入理解和阐释施莱尔马赫基督教思想方面所带来的一系列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探讨了赫尔德翻译语言观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洪堡特和荷尔德林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的原因及特征。本文认为,施氏等理论家的翻译思想深深地浸润着赫尔德思想的影响。在赫尔德的影响下,他们的翻译理论不仅呈现出哲学思辨的色彩,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赫尔德的这一影响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理论家们在“译事”耕耘的基础上,对译论进行积极思考的同时,在赫尔德那里找到了结合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哲学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进行哲学溯源,发现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与其哲学视界紧密关联。他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阐释哲学方面独到的见解无不影响其翻译理论的形成。追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是理解其翻译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科学大系辩证综合发展的语境下,翻译学也呈现出辩证综合化的势头,各种译论纷纷涌现,形成了差异互补、多元综合的态势,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然而,受朴素整体论和机械原子论影响,西方译论与传统译论,语言学、交际学、社会学译论与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译论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隔阂和不必要的纷争,当代译论迫切需要系统扬弃和升华。贾正传的专著《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顺应时代的需要,对当代译论的系统优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辟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路,并结出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果。  相似文献   

6.
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中的语言学派的译学构想为切入点,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代表人物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译学研究所作的语言学探索,并指出其贡献和局限性.就译学研究而言,对语言之外的各种要素的关注都是必须的.要建立起翻译学的知识体系,语言要素仍是最主要的要素,离开对它的研究将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应该重新认识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们为推动译学研究的发展所作出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化多元论与文化一体论并存的状况下 ,中国比较文学面临着新的危机。在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 ,中国学派渐渐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当前 ,中国学派应在“对话”的基础上 ,在“文化折射”理论的影响下 ,建立新的相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翻译之文化转向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指出将翻译研究置身于文化语境加以研究,跳出单纯的语言层面的微观研究,将有助于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纽带的翻译活动发挥更强大的沟通交流功能。在文化学派已是西方翻译理论主流学派的今天,本文以后殖民翻译学派为例,分析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对于中国翻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也期望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及其多样性的探讨,对目前中国译界有争议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设"课题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对西方译论重理论的强势形象,中国传统译论因其偏重经验和感悟而曾一度被边缘化,然而在时间上已经结束的中国传统译论对于重新认识当代翻译理论具有深远意义。分析内化于传统译论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和译者身份定位等三方面的哲学基础,即"中庸"之道,旨在揭示传统译论的无穷魅力以及对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译学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借鉴西方译学的热潮.与此同时,中国学人对西方“舶来之物”良莠不分、误读误译现象却时有发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如何正确把握西方当代译论便成了当务之急.笔者提出“功能话语”贯穿西方当代译论的整个发展历程,并拟以这一“功能话语链”为线索,对西方当代六大范式的翻译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以期证明“功能话语”是正确解读西方当代译论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中存在范围不同、标准不同、名称各异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以翻译的研究层次为标准把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三大流派: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和阐释学派,语言学派主要由对等派、功能派和认知派构成,而文化学派则涵盖了翻译研究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及综合法,其中翻译研究派又可进一步切分为多元系统理论、规范理论和操纵理论。通过从新的视角进行讨论,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流派划分能达成更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2017年典型省市劳动力市场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深入研究学校师生比和类型不同对个人受教育程度及未来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旦考虑控制能力和家庭背景因素,师生比对男性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师生比对女性(尤其是低能力女性)收入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进入选择性学校的人,尤其是男性会得到更高的收入。对于没有进入选择性学校的人而言,个体学校类型对收入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从道统的角度审视清代宋学、汉学之争的实质和影响。分析认为,清代宋学和汉学之争的实质是儒学和皇权的道统之争:顺治、康熙等以宋学的名义逐渐从儒学士人手中夺取儒学道统,清代宋学在皇权面前集体失语;然而,儒学士人的道统情怀及其惯性使得清代汉学家另辟蹊径,尝试建构新学统,以重获对儒学圣道和经典解释的话语权,重塑儒学新道统;只是清代汉学家狭隘的学术视野、怀疑作风和排斥思想的方法不仅未能完成重塑道统的使命,还从内部瓦解了儒学价值及其载体;在欧美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儒学变得日益支离破碎,加剧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贫困。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对外推介的效果、外国游客的信息需求和出游决策,进而关系到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鉴于目前旅游文本的英译质量参差不齐,本文拟以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分析旅游文本的功能,结合平行文本从语言风格、信息内容和行文结构三个方面探讨汉英旅游文本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以辽宁旅游文本及其英译为研究语料,提出旅游文本英译时可以适当采用删减、增补和改写等策略,以期为提高该类文本的英译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方翻译流派林立,而中国的翻译研究至今未形成流派。究其原因,翻译流派的形成与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根源)、翻译理论家的角色(重要条件)、翻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术保障)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以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为纲,对中国无翻译流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流派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或对策,旨在促进中国翻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校本管理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双向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的思想及内涵体现着现代学校组织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一种追求与选择。校本管理要依赖和反映学校已有的组织文化 ,同时客观上它又对学校的组织及其文化的生成和重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校本管理和校本领导对学校组织文化维持与发展的影响 ,探索了学校组织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18.
特拉维夫学派率先将翻译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层面,而把影响文本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考虑在内。该理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对特拉维夫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和吉迪恩·图里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认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影响深远,成为特拉维夫学派的奠基理论;图里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翻译规范”概念为核心的面向目标语系统的翻译理论。特拉维夫学派产生之后t许多翻译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继承,进而促成了与此相关的翻译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体育教师和同伴对初中生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的影响,对95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结论:(1)体育教师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初中生的运动参与,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运动参与的影响普遍较高,但是影响程度受学生性别和对体育教师的喜欢程度影响。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运动运动参与的影响高于男生,喜欢体育教师时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运动参与影响较大,不喜欢体育教师时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运动参与影响一般。(2)75.5%的初中生运动参与受同伴影响较大或很大,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加体育运动时,影响程度偏高,不喜欢时偏低。(3)57.3%的初中生认为体育教学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明显影响。无论是否喜欢体育教师,都有超过一半的初中生认为体育教学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影响,喜欢体育教师时,体育教学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偏大,不喜欢时影响偏小。(4)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加体育运动的初中生中,59.8%认为同伴对自己的体质健康影响较大;不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加体育运动的初中生中,87.0%认为同伴对自己的体质健康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同伴关系:通向学校适应的关键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在对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总结基础上,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友谊与同伴接纳在功能上存在差别,二者对学校适应各方面的影响略有不同。此外,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讨论了同伴关系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