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元国 《社区》2012,(20):56-57
前段时间有一周末,在北京东岳庙参加了一个读书会。刚走进东岳庙大门就收到了一个单子,题目是——“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首次学术沙龙程序单。一看到题目就有点说不出、怪怪的感觉。“知止”两字不用说,一定是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⑨,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④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⑤。  相似文献   

3.
作为个人培养的"内省、外修"之道,传统文化中强调应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特点结合起来,刚健但不刚愎自用,柔顺但不优柔寡断,懂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乾》)的"内省、外修"之道,以求达到"穷神知化"的自我培养境界。乾之德刚健,坤之德柔顺;刚健,故而能积极进取;柔顺,故而能宽厚博大。"内省"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自我的心灵智慧,古人认为智慧就是平静不动的心,心动之际智慧就消失了,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淡泊、宁静才是富有智慧的心态,具备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够"明志"和"致远"。把易动的心"定住",智慧就会显现出来。正如《大学》中所说的那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为心不定的人做事既不能专一也不能持久,所以知止而后定也是内省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外修"则是指通过人生的磨练达到"克己复礼"(《论语》)的目的。这种境界,是自我培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欲有所作为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基于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文本研究表明,把"大学之道"解释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从而把三纲领和八条目系统化为这种原理的图式结构,这可以更好地探求《大学》文本的现代意义。此外,这种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的形而上概念基底,可以在《道德经》中解释出来的其本真内蕴着的"道德"及其精神那里得以确立。这种形而上的"道德"视域,可以很好地开启一种中国古典精神,以在目前紧迫的杂乱语境下,解蔽对我们有所属和有所瞩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并加强基于概念的研究范式,真正在复兴意义上激活传统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大学》引用孔子的言论,论述品德的修养是本,处理具体的外在事物是末,先修养品德,再用美德感化百姓,这才是当务之急。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客观到主观的历练、成长。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个体的心灵光辉和精神价值。《大学》认为君子只有在道德上做到推己及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指明君子要有仁爱宽容之心,而不应该嫉妒贤能。常怀公正之心,大道才能得以推行,天下才能得以平定。三纲八目的的目的是为了约束君子品行,使其逐渐完善人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大学之道"是一个人的成年的仪式,成人之礼,"大学"让他掌握一整套社会话语、社会伦理并获得一颗谦让、礼让、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中,“知止”与“三纲”、“七证”、“八目”属于同样重要的范畴,它紧密关联着“三纲”的达至、“七证”的获得,以及“八目”的践行。本文试以“知行合一”为进路,从何谓“知止”、“止”于何处、何以能“止”三个层面,对《大学》的“知止”思想作出解析,并指出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大学章句》将大学之道落实为"明明德"的内修外推过程,以"明明德"为根本,贯穿三纲领的始终。八条目与三纲领相对应,明明德也就是修身的内在表现。在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中,要按照八条目的近道顺序进行,即达到"明明德于天下"需要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  相似文献   

8.
"重读经典",是当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转向,李衍柱的《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以其新的思路与方法,显示了这一转向的重要意义.在如何选择经典与如何解释经典上,李衍柱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经验.无疑,他的思考,不仅有助于重新理解经典的伟大思想,而且,有助于克服文艺美学研究中的幼稚病.  相似文献   

9.
<大学>、<中庸>同为儒家经典,是历代学人孜孜不倦以求其真谛的经典之书.二者都从三纲领出发,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了极其深刻的论述.但二者在纲领上有重"省"和重"行"的差别,这种在主旨上的差异导致其在儒家思想实践中有着不同的经世之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思想主旨是"三纲领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在注释<大学>中提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的纲领条目为华夏民族成员怎样做人成人设置了可行的三级路径,即一是成人的远级境界;二是成人的个体资质培养;三是成人的社会责任践履.<大学>的思想精神昭示出历史与现时代相统一的指导意义,满载着教人之法的常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