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市海洋产业受到了沿海区域发展竞争和自身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减弱的影响,亟待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从大连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来看,大连市只要结合自身海洋产业优势,通过制定合理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跨地域合作等措施,其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就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
辽宁海洋资源丰富,同时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环境。近年来,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与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文章结合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对辽宁海洋产业结构状况及演变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进行探索与总结,以期推动辽宁海洋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治理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表现形式,已成为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但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海洋产业同构化、区域内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创新能力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海洋产业的规模与层次,重视海洋规划以增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以提高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相近的问题,对区域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界定了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概念与范围,分析了其演变规律,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一熵值组合赋权法对其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最终确定了以海水综合利用为核心,海洋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协同发展的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旨在推动滨海新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促进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同类型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陆域与海洋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有效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后,认为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路径相似,协同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升级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运用"三轴图"法对2000年至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3年至2020年蓝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进行预测。2000年至2020年蓝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基本遵循右旋式演进模式。2000年至2012年蓝区海洋产业呈现出"二三一"结构,产业结构演进处于中级阶段;2013年至2020年蓝区海洋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结构,产业结构演进进入高级发展阶段。根据现阶段蓝区海洋产业演进状况,提出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可以发展多种海洋产业:(l)海洋油气业将是主导产业;(2)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是先行性产业;(3)海洋渔业和盐业等是支柱产业;(4)以海兴琼,把海南建成海洋大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山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分化明显,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是山东明星类海洋产业,产业增长率和专业化程度均较高;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被列入金牛类产业,即产值增长率较低、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列入问题类海洋产业,产值增长率较高、专业化程度低;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海滨砂矿工业成为产值增长率和专业化程度均较低的瘦狗类产业。  相似文献   

9.
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带,认清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交互的耦合关系,对培育并形成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体系、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以及灰色GM(1,1)模型,从时空演化角度揭示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互动关联和耦合协调的特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和空间合理布局的新契机。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协调促进的作用关系,并表现为波动增长、稳定下滑和良性发展三个动态发展阶段,经历了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不断增强的耦合作用过程,而有效改变二者之间的协同模式和发展路径是推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提升和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各地区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力图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竞争力提升效应,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指明了实现途径与政策着力点。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刚刚起步,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学习效应尚未完全呈现。针对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应遵循集群的形成规律、注重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现代科技加速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促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和全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当代工业发展的新特征入手,分析了海南主导产业选择的特殊要求,以及地区差异因素对海南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提出了以石油加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金属、非金属矿石采选、冶炼、加工制造业,制药、橡胶加工和造纸工业等部门为海南主导产业目录的设想,并从动态发展的趋势分析了食品加工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业,海洋资源的勘探、开采、开发业,旅游业,电力工业作为海南主导产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扩大开放是海南服务业与国际经济接轨、进一步发挥特区功能的主要内容 ,是海南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关键。通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可以解决海南服务业实现产业升级所需的资金 ,学习和借鉴国外服务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真正提升海南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 ,实现超常规发展。在推进海南服务业的开放过程中 ,应有重点地优先开放旅游、运输、房地产以及商贸等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1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及新政策、新规定的相继出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环境产生变化,会计准则及制度在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就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国际旅游岛建设给海南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动力。海口市美兰区作为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带,其产业发展应从功能组团角度,科学进行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贸餐饮业、康体养生业和热带现代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在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协调效益的提高。海南省三次产业发展总体趋势与产业优化过程基本一致,但力度不够;结构调整的产出增加效益较好,但存在质量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节约效益具有良好发展趋势,但存在劳动力资源浪费现象。第二产业的发展是薄弱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结构变动、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海南省产业结构仍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营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面对丰富巨大的海洋资源,沿海国家纷纷把发展的目光转向海洋,通过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以获得先手优势。鉴于东营市海洋产业结构所表现出的潜力与不足,笔者认为应制定正确的升级战略,选择和培植主导性海洋产业以发挥带动作用,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南港口物流业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四方五港"格局和"临港工业区"产业集聚,但仍面临长期需求不足、周边港口竞争压力、结构性矛盾凸显、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因此,海南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政策、成本等优势,借"信息智能岛"契机,以信息化促进港口物流现代化;强化校企优势互补,实施"人才强港";引进国际化大型物流企业投资海南,发挥"标杆效应";重点投资"深水港"物流中转站,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海南港口物流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省利用外资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入手,对海南建省以来利用外资与GDP增长率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获得外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利用外资深层次目标方面明显不足,海南省经济仍然属于资金推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