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历史追求柯继铭独立和富强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国家政治主权的核心内容,后者是对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独立是富强的前提,富强为独立提供保障。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
论国家语言主权--兼评"英汉双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语言主权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为主要内容,是国家独立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领域不能放弃国家语言主权;双语教学应以保障国家语言主权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西方某些人鼓吹的民族国家“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论进行了评析。考察了“工人没有祖国”的原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工人阶级一掌握政权 ,就“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中的多数尚处于初创阶段 ,捍卫和建设国家的路还很长。接着分析了“人权高于主权”论本意是利用“人权” ,凭借强权 ,干涉和侵犯别国主权 ,实现自己的霸权 ,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并揭露了鼓吹者在主权与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4.
论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安全就是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 ,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产生于国家的出现。人口、领土、主权、政府、经济、军事等 ,都是国家存在的必备要素或必要条件 ,因而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是在国家产生时已经存在的国家安全“源生内容”。后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又逐渐出现了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安全“派生内容”。  相似文献   

5.
面对国际上通行的“分裂国家”理论及其局限 ,主权构成研究从主权所有权同主权行使权相区分的角度 ,将“分裂国家”模式进一步区分为完全分裂国家模式和不完全分裂国家模式。完全分裂国家是指主权所有权分裂的国家 ,不完全分裂国家是指在主权所有权统一的前提下而仅存主权行使权分裂的国家。前者的典型范例是东、西德和南、北韩 ,后者的典型范例是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完全分裂国家和不完全分裂国家的区分 ,对于我们认清东、西德和南、北韩与中国海峡两岸在分裂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WTO与“国家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民族经济国际化阶段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 ,世界市场、国际分工、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具有了新的特征 ,WTO替代GATT成为必然的结果 ,与此同时 ,“国家经济”也成为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经济关系的载体。理解经济全球化、WTO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把握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经济关系的关键 ,也是分析和确定我国加入WTO后政府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人权作为政治口号是资产阶级最早提出来的 ,但人权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各国的人权问题主要应由各国政府与人民自己来解决。当前 ,“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已成为西方国家干涉内政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实 ,主权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联合国时制定的一项基本的国际关系原则。国家主权是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前提 ,没有主权 ,人权就无从谈起。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 ,肆意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 ,既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 ,也是对人权的践踏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民族政策取向经历了由“主体民族化”到构建“国家民族”的调适过程。虽然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化解独立初期民族政策的缺陷及其负面作用,但要在政策层面引导国民认同或成功塑造一个公民性的民族——“哈萨克斯坦人”,仍任重道远。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样民族、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多元统一”始终是国家的重大课题和建构民族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宏观分析和审视, 认为: 1. 民族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含义的范畴, 它本质上意味着国内所有族体在国家范围内的统一 (形成国族) 和对国家的一致认同。2. 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主权独立、中央集权制、民主化和统一的国内市场。3. 构建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政治努力的重大目标。因此, 在现实中, “民族国家”又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 其中还包涵了相当的政治情结  相似文献   

10.
就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而言,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派观点:一派坚持传统的国际体系观,认为民族国家应该而且正占据着主体地位,例如(新)现实主义;第二派以全球化理论为代表,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后现代的国际体系由于民族国家与市场经济的二元对立而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特性终将消亡;第三派观点以“两枝世界政治论”和“新中世纪主义”为代表,认为民族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在当前的后国际体系中对立统一、相互竞争而又长期并存。由于民族国家与主权的同体性特征,其角色定位问题与是否遵循“主权至上”原则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明确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是基于孙中山糅合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所形成的独特制度理念的具体实践。皇权崩溃后权威缺失的政治环境是新生制度成长的土壤,五权宪法是该机构成立的理论前提。国民党完成全国统一定都南京后,实行五权分立的训政制度,掌握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权的行政院成立。行政院具有政治现代化的意愿,但受国民党政党组织与政治环境之局限,难以展现行政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税是一国存在的经济基础,在现代社会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税收关系。税收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法理,社会契约理论是税的发生学基础,税的事物本质可以概括为:财产权优先于税、纳税人与政府地位平等、税收目的的公共性等。在当代,对于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税收债务关系说"已成为税法学界通说并为法治国家税收实践所践行。因此,从公共物品到公共财政是税的必然逻辑,政府的财政行为应以公共利益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依归,不能只是从政府的财政需要出发,单纯凭借政府的垄断地位和权力强制性地向社会提取。  相似文献   

13.
推进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建设,是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影响力、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经路径。结合《宁波日报》理论专版"学苑"的探索和实践,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建设,应从以下四个路径推进:找准读者定位,是培育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前提;强化品质铸造,是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培育特色栏目,是铸造党报理论宣传品牌美誉度的有效载体;重视人才队伍,是增强党报理论宣传品牌持久力的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时代的一个特征,重视并认清这个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法学的研究有一个方向上的把握,因为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我们的法学研究。在这样前提下的研究与探索,才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才能切实地为我们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这篇论文将在广泛的全球化问题中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全球化释义;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全球化对法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礼记》展现出的是儒家相互依赖的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在场的他者”和“缺席的他者”分别是《礼记》两个重要的伦理逻辑节点。以精神领域的永恒在场为前提,缺席的“他者”形象影响着君子的入世行为。经由对于他人在场的合法性确认,在场的“他者”撑开了儒家生命化了的空间直觉。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承诺作为一项正当化事由,包含着重要的刑法价值,它对如何在维护刑法正义的前提下,实现人的自主决定权最大化起关键作用。被害人承诺是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由于被害人承诺放弃该利益而可能得到刑法宽容评价的行为。以相当性为基础,被害人承诺具有阻却违法性之刑法效果。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依据是被害人对于自己有权支配和处分的利益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放弃了刑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权要件乃当事人享有行政诉权所需具备之条件,其在判断当事人有无诉权、优化配置司法资源、过滤纠纷、为真正需要者提供救济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诉权要件受制于特定的诉权本质学说,且遵循"诉权本质学说→诉权内容→诉权要件"的研究思路。经由对既有行政诉权本质学说的反思与批判,可得出应在"诉权层次论"视域下界定行政诉权要件之结论。根据"诉权层次论",行政诉权要件区别于起诉要件、诉讼要件、本案要件等与诉讼过程阶段化构造相关的诸要件,且具备自身的独特构造:第1层次行政诉权(起诉权)之要件为起诉要件;第2层次行政诉权(获得实体裁判权)之要件为行政纠纷可诉性、原告适格与狭义诉的利益;第3层次行政诉权(获得公正裁判权)缺乏独立的诉权要件。  相似文献   

18.
哲学范式源于科学范式。从其性质上而言,作为哲学学派重要标志的范式应当是一种思想性的哲学范式。正像“科学范式”是由多种科学要素所构成的科学共同体的“特定研究传统”一样,哲学范式的概念本质实际上就是学术共同体的哲学研究传统。哲学范式的基本构成是蕴含哲学观前提、价值观根据、主要问题视域和系统方法论模式等要素的多元复合的有机系统。哲学范式本身在概念规定上还具有总体性和综合性、基本性和内在性、典范性和标准性、普遍性和共有性、历史性和具体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等多重性的特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从天道、人道和修道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前提、内容和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对道德教育仍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格和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0.
创建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晚清"现代性"的中心内容其重心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主体即"新国民"上。对于这样一个未知的"主体"的寻找"、想象"与构造,折射出近代以来尤其是晚清知识分子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由于本土话语资源的缺失造成的焦虑。"侠"与"英雄"的想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启用,而"启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活"与"复制",而是意味着在新的"时势"下加以"重构",淬厉"其"旧",采补"他"新",后者构成了"英雄"想象的"现代性"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