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文化产业的“产学研”,要充分认识文化企业的需要,选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与生长点;文化企业的需要为“产学研”提供了研究与发展的契机,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把握文化企业对文化创意的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创意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产学研”机制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发挥“产学研”对文化创意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链的研究脉络,立足“价值链—技术链—企业链—空间链”的研究框架,利用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规律与路径,分析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非线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进一步区分“宽带中国”试点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园区和智慧城市分析发现,政策工具试点地区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强。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时代机遇,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实现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横店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华丽共赢,实现了百工乡百工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契合,教育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契合。基于镇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横店现象”具有普适性,对镇域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皖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领军文化品牌持续强劲,一批省、市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相继获批或即将规划,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立起来.目前皖北文化产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适应,运行机制不够活,对传统文化资源过度依赖,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为:签署皖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协议,建立皖北文化产业发展智库,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面向皖北的大视野,选择有皖北亮点和优势的文化产业体系,继续打造好皖北文化产业的几大品牌并发展新业态,增强文化产业的融资能力,防止没有文化和过滥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推手的背景下,陕西文化产业在推动消费方式转变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对陕西文化产业在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发展机遇进行分析论证。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互联网+”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科技与文化融合形成的创新驱动力、“文化+”的跨界融合等都为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陕西文化产业要实现突破式发展需从转变观念获得追赶超越的新模式,从产业转型面临的新理念获得发展新思路,从文化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动能获得发展新趋势,从“文化+”“互联网+”新业态获得发展新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是:围绕“文化+”发展新型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文化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能力开放的应用聚合及业务的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加强产业融合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文化产业人才研究与引进机制,扶持本地创业团队和文化创意产品。  相似文献   

6.
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文化经济是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综合发展的一个结果。区域文化经济存在的历史性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性矛盾,是区域文化产业运动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形成区域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基本规律。依据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文化产业资源客观上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双梯度”与“双倾斜”的现象,同时又存在着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互相反制”的倾向。这一特点既决定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特性的矛盾运动,也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战略选择趋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资源产业化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排他性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态发展失衡,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困境仍然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反映在法律层面的突出问题是:国外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多元文化汇聚要求文化建设法治化,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亟待探索。建议抓紧文化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变政府运用权力“办文化”为政府依据法律“管文化”;高起点培养懂法律的高层次文化管理人才;尽快切实解决文化人不守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蓄、愉悦功能与教育功能双重发挥、整体规划与分工运作的系统共创的简要论述,进行了创文化名城“坐标”定位的思考;强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济型文化产业并举、国家投资与社会引资并重的观点并对如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河南省委、省政府2005年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河南的文化产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不可否认,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现象,存在着一些制约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瓶颈”。要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大发展,就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消除不和谐现象,突破“瓶颈”制约,使文化产业成为河南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撑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乡村挟裹在时代漩涡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世纪之交的乡土小说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续写着乡土世界的变迁,形象地展现乡土情感日渐式微、乡村政治走向瓦解、乡村伦理不断颓败的现实图景。这些小说文本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下乡土世界含混而复杂的时代脉搏,透露出作者面对农耕文明裂变下乡村现实的迷惘与无奈,同时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乡土中国现代性构建的价值困惑。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农村高等教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解决农村贫困的核心战略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呼唤农村教育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不是梦;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对策五个方面,论述了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乡贤治村,既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时期乡村治理历史演进的缩影,又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现阶段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对新乡贤与传统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多维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治村的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治村背景方面,传统乡贤以“双轨政治”为时代背景,而“协同共治”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突出特点;在择取条件方面,传统乡贤功名与贤德共重,现代社会的新乡贤则弱化功名,更加注重贤德以及治村能力;在组织基础方面,传统乡贤主要依靠传统乡村社会中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进行乡村治理,新乡贤则主要通过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参事议事机构参与乡村治理;在角色定位方面,传统乡贤是封建社会乡村治理的“主导者”,新乡贤则是现代社会乡村治理的“协同者”;在治村功能方面,传统乡贤衔接国家与乡村社会,并争取乡村社会处于无讼状态,新乡贤则以引领乡风文明作为首要功能;在治村方式方面,传统乡贤以礼治为本,形成“礼治秩序”,新乡贤坚持德治为先,并积极嵌入村民自治和乡村法治。因此,新乡贤对比传统乡贤在多个结构要素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绝不是传统乡贤的现代回归。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治理有效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分析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关系变迁入手,阐述了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即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主体、营造文明乡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引导资金技术回流。在分析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和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贤文化的建设路径,即明确乡贤群体的身份界定归类、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治理主体、建立人本亲善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且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如何重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经营环境,有效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给我国的企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农村市场空间广阔 ,开拓农村市场 ,是我国企业的新生之路。但由于农村消费基础环境差 ,农民增收难等多项历史性因素的制约 ,农村市场的开拓任重而道远。当前 ,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引导、带动民间资本的加入 ,是开拓农村市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成都农村经济发展与乡镇财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乡镇财政中存在着赤字、预算支出结构单一、管理不规范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 ,要培植和扩大财源 ;增加乡镇收入 ;适度扩大乡镇规模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政府运行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以优化乡镇财政管理  相似文献   

19.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迈入新的历史机遇期。十九大以来,振兴乡村的框架已经建立,具体规划趋于完善,乡村振兴工作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并开展,农村的前途一片光明。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调查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传家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做好群众工作、提升乡村干部领导能力、破解振兴乡村难题等特殊意义。通过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乡村振兴的突破点,为农村调查工作提供目标指引,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调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