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君诗妙趣我能识 正在山程水驿中——读《桂林山水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历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很多诗篇以山水起兴,屈原、陶渊明等都吟咏过美丽的山水;尤其是唐宋以来,随着整个诗歌高潮的出现,山水诗空前繁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以及同时代的杜甫、孟浩然、王维,宋代的苏轼、陆游等,都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作.他们留连自然,寄情山水,或歌  相似文献   

2.
自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以来,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人,南朝诗人谢与唐朝诗人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有较多相似之处,且他们都以山水寄情,山水诗成就都很高;然而他们寄情山水却同中有异,诗歌风格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唐诗的富于情味,与诗人艺术地使用地名有关。唐诗优秀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或用于开拓诗境,壮大气象;或用来暗寓行踪;或借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来丰满形象,深化情感;或寓人于地,委婉寄情;或借用地名字面上的光感、色感、形态感,与作者的情绪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4.
Personification(拟人、人格化)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把原来只适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或代词等用于写物,赋予它以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感情,这种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意境新颖,感染力强。无生物、动物、抽象概念均可拟人化。  相似文献   

5.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是一篇优秀人物通讯,其突出特色就在于以感情为主线,串连起主人公一个个传奇而感人的故事;选取典型的细节来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侧面描写,用群众朴实的语言和行动来体现主人公;以物寄情,以物喻人的手法更增添通讯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地间无处不可以为场所。既可“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也可寄情山水之间,指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感悟和发出“逝者如斯”的喟叹:既可在出访、周游列国的旅途中,  相似文献   

7.
一、荔林邂逅2005年初秋,我只身南下,至山城从化,借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南柯,栖息疲倦的双翼。当时,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临风北望,满怀惆怅;常于傍晚时分,在校外荔枝树下漫步,以记数步履的方式,来排遣无尽的乡愁和种种思亲的情愫。  相似文献   

8.
晁补之词名卓著,享誉士林。其词造境扩大,气象壮阔,物我交融,深情绵邈;艺术手法灵活,不拘一格,或借景以寄情,或托物以言志,词作喜运用历史典故,化用前人诗句,注重语句的锤炼,因而含蓄隽永,韵致独具。晁补之词风或刚健劲朗,或阴柔妩媚,或凄艳流美,或质朴明丽,有时又是兼而有之,呈现出一种刚柔相济、摇曳多姿之态。  相似文献   

9.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著名学者高似孙受道教的影响极为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其人生经历上,也体现在其作品中。高似孙山水诗创作深受道教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寄情山水,隐逸山林,以消解内心的苦闷;二、表现手法飘逸浪漫,大胆夸张;三、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道教词汇,对神仙世界进行勾勒描绘。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一生游踪可分为入仕之前、贬谪途中、永州时期和柳州时期四个阶段,其 间形成了寄情山水、重视生民的“统合儒释”的旅游思想。他还从济世利民的政治主张出发,提 出“观游为为政之具”的旅游开发思想和“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旅游开发原则,并付诸实 践。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的文化语境中 ,启蒙者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全面否定已经成为主导话语倾向 ,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定在现实的话语环境中不再容许人们对传统文化抱有任何幻想。对于提倡新文化的先驱者来说 ,存在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取舍的矛盾 ,而是批判的彻底性和如何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问题。然而 ,启蒙者作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 ,虽然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坚决批判者 ,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选择之间 ,却存在文化角色的边际性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五四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关键时期,它直接影响了后来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发展。在此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反思”为主线,描述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的特点,以及知识分子反思五四及反思五四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商人和商业观念的改变,士人与商人这两个素少交往的阶层逐渐加强往来,并成为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尽管王学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认识,但是居于传统社会核心地位的士人和商人的实际社会交往活动却并非对等.明代士商交往,表明了士人世俗化倾向的加强.  相似文献   

14.
自1886年缅甸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缅甸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和持续发展。其中,缅甸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当中的精英群体,他们传播社会文化价值并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创新。知识分子在缅甸近代化过程中的公共形象具有自身特质,在1886—1941年期间,他们利用协会组织、出版物等公共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历经波折,在思想上不断探寻新的方向,从而导致群体内部出现不同的政治见解。  相似文献   

15.
新旧交替时代的丰富与混杂、突破与守旧,往往不是能够用进步和落后等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概括的。在“顽固”“保守”“守旧”等负面词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无数次碰壁、磨难之后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惯性。更为值得深思的是在“解冻期”一批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还活在过去受到禁锢的年代,在审美趣味、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与富有朝气的时代精神形成鲜明对比。之所以如此,既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内心阴影,又有长期禁锢带来的思想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16.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比较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使之成为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但是1956年到1966年“文革”之前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执行出现了偏差和摇摆,对党的事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其间虽然也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但并未完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认真总结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得失,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的巴黎诞生了一群独特的自由职业的文人与艺术家--波西米亚,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社会中一种独立知识分子的波西米亚传统.波西米亚文人在大都市建立了新型的公共空间,并将其反资产阶级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反空间"与"第三空间".波西米亚是活跃的都市公共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将来还会继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一个经历了理想目标、改造手段、依靠力量的多重转换的复杂过程。如果以摆脱民初中国政治社会的困境而作的救国选择为线索,五四进步知识分子完成由一般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这样一种大致相同的思想发展轨迹:选择对青年群体进行文化改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选择依靠平和的民众运动推动社会改造实现社会主义;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 ,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的内涵应考虑教育、职业以及精神特质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参考西方理论界关于知识分子界定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新时期知识分子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身份隶属多样,社会流动加快,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知识分子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他们是物质文明的推进者、民主法治的建设者、和谐文化的构建者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