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引入逆周期的房地产贷款缓释乘数,对房地产贷款进行逆周期的动态调节,以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性。将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显性指标,实证分析表明,引入缓释乘数的逆周期调节能有效缓释房地产贷款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顺周期性,能降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与开发贷款相比较而言,购房贷款的缓释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10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风险规避间的关联性.在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性”原则统一的框架下,对其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不良贷款在短期内正相关,而与流动比率负相关;附属资本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而与盈利能力正相关.鉴于此,文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一是政府退出直接干预,国家相对控股;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适度分散股权集中度;三是应加快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商业银行的房地产金融业务为切入点,界定了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的内涵与特点,建立了基于VaR方法、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状况和房地产发展状况的CB-REFL-VaR风险评价和衡量方法,以不良贷款率、备付金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存贷款比率、房地产业贷款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中长期贷款比率、净拆入资金比率等建立指标体系,并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样本,进行了CB-REFL-VaR方法实证检验,计算得出VaR值。结果表明:在未来的年度内,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值较大。提出具体的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防范与处理措施,包括稳妥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房地产信托,完善房地产金融工具体系;发展金融市场,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完善房地产金融的体系建设与立法工作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逾期贷款额对投入产出进行风险调整,构造了模糊SBM和Super-SBM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求解出基于截集的区间效率值,以此来分析风险因素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因素对2015年我国13家商业银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随着风险因素的缩小,效率变动的幅度缩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比国有商业银行受风险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18年9家不同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状况、金融发展和银行特征行为入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影响不良贷款率的因素。通过将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动趋势(差分值作为解释变量,运用基于广义矩估计(GMM方法的动态模型进行回归得出:农业产值增长、信贷扩张对降低不良贷款率有促进作用,银行业务盲目多元化、贷款投向集中、信用贷款及互保联保贷款占比过大会增大银行经营风险,导致不良贷款率的提升。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提出降低不良贷款率、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经济不同时期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核心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次建立二元LOGIT模型对美国经济发展平稳时期(1996~2006年)与次贷危机时期(2007~2009年)银行经营安全指标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得出美国两个不同经济时期影响银行经营安全的核心指标;并且实证分析发现:资产盈利率和不良贷款率等银行经营安全指标在经济平稳时期与次贷危机时期存在显著性差异;经济平稳时期,资产盈利率和贷款损失准备率是影响银行经营安全的核心指标,次贷危机时期美国银行业核心资本充足率、非流动性资产和其他不动产与总资产比率是衡量银行经营安全的核心指标,资本流动性困难刺激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加速倒闭。  相似文献   

7.
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资本监管对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长期盈利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选取2013—2019年165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对资本监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份推移,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变化较为平缓,利润效率波动幅度较大,利润创造能力普遍低于成本控制能力;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本监管,可以促使资本充足的商业银行有效增加资本水平、降低风险承担,促进其稳健经营,但对资本不充足的部分小型银行在短期内影响不显著;商业银行适度增加风险承担有利于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提升,银行效率提升又使得其有意愿进一步加强风险承担,在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银行规模、资产收益率和GDP增长率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高杠杆是金融风险衍生的根源,维护金融安全已经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近年来基于调节资产流动性而进行的资产转让和贷款类信托理财业务的规模正逐渐扩大,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资产流动性大小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出售资产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冲击承受能力,资产流动性的提升会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另一方面,资产流动性的提升会激励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增持行为,导致新的流动性风险聚集。将金融去杠杆引入分析框架,基于存款保险制度视角构建了资产流动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考察带有金融去杠杆强度的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对贷款出售折价率的偏导数,研究去杠杆背景下资产流动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2006-2012年中国13家上市银行和13家非上市银行数据,研究银行风险如何影响银行效率。结果显示:无论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均是影响效率的关键指标;不良贷款率是上市银行监管的重点,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是非上市银行监管的重点;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对效率不构成显著影响。因此,银行可以据此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实现二者的合理匹配。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A股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2005—2013年的财务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商业银行会计政策、财务政策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银行的管理者可能利用会计政策(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和财务政策(股利变化)来操控资本充足率;当管理者需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时,会提高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同时,分配股利虽然会消耗部分利润,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资本;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和股利变化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监管已经成为各国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应用计量模型对我国15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制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但与不良贷款率的负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管制在降低银行风险方面的有效性不足。建议实行弹性资本充足率监管,完善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将外部监管转化为内部约束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0—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使用Driscoll和Kraay(1998)的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检验, 并且考虑银行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截面自相关问题, 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周期缺口系数显著为正, 商业银行规模系数显著为负, 贷款损失拨备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存在一定的逆周期性;商业银行“太大而不能倒”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现实情况;贷款损失拨备计提不仅基于利润理论, 也会受到成本费用理论的影响, 这两个理论之间的权衡造成贷款损失拨备系数并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贷款利率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在配置贷款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收益这一新特点。将区间数引入到贷款组合优化模型中,并采用偏差、距离等概念将模型变成简单的线性规划,优化结果显示模型的配置情况符合风险收益同步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后 ,遭受外资银行重大冲击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体制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投融资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面对这些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采取建立健全银行风险预警系统 ,尽快完成企业化改革 ,提高资本充足率 ,积极化解不良资产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在四行联手以提高其竞争力的同时 ,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国际协调等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流动性过剩集中在银行体系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两个层面.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累积的巨额存量货币的流动性增强,而信用货币派生能力的提高和境外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化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应着力于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中期需要调整汇率政策,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长期来看,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