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风格不同于以往,他运用的是一种具有本初性特征的内部语言。作者介绍了内部语言和它在小说创作中的优势,以及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形态以及民间平等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许三观卖血记》在“无所事事”的叙述里逼近民间的生活事实,在对两个人的故事的讲述中表达了作者对民间不平等的生存法则的看法,借助许三观这一形象,余华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生命主题。《许三观卖血记》与余华前期先锋小说比较,不同的是它由超现实的虚构转向呈现客观事实,而满怀温情和揭示残酷是余华不变的情感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4.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推动了"黑色幽默"这一文学表现形式在中国作品中的广泛应用。许三观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充满痛苦的生活以及令人苦笑的挣扎经历给读者以震撼,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要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谢汝朵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4):10-12,93
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关注现实、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的作品。作者凭着他卓越的想象力和极大的温情描绘了卖血这种磨难的人生并由此而产生的悲情。  相似文献   

6.
<许三观卖血记>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两部作品都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描写普通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遭遇的苦难,呈现出"含泪的微笑"的阅读效果.但<许三观卖血记>重在透过时代的演进将人类的生存困境定格在沉重的历史底蕴中,从而揭示人类内在精神状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则侧重再现当今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呼喊与细雨》对生存绝望的终极性追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分别以生命力和人性之爱对生存绝望的拯救,构成了余华长篇小说精神探求不同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8.
旨在通过对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进行分析,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许三观卖血记》以卖血为主线勾勒出一幅以身体为中心的苦难图景,从血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来凸显对内在血缘血统限制下的身体的重视,展现出传统的对身体无限崇拜的身体观。生存之下的身体成为存活的支点,苦难的载体以及肉体享乐与寻求偿还的对象。与此同时,以极端的方式——卖血来获取生活资料使得身体商品化,商品化下的身体是对传统血肉神圣性的背离,打破了纯粹以血缘血统为纽带的传统的身体观,并以情与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是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很值得称道。读者在阅读时的确可以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作家的语言像流动的音符、循环的乐章,回环跌宕,上下贯通,一气呵成。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小说语言这种极强的连贯性来源于多种衔接手段的巧妙运用,主要有话题连续、概括词替代、同语复现和排比等。  相似文献   

11.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而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结构特征,是由生活目的、生活实体、生活时间、生活空间、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生活结构研究有助于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生活的“现象学探究”。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成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生命价值追寻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并通过生活世界呈现出来。因此,生命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感性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这样,生命教育就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生命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生活日渐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伦理也成为现代人道德文明素质的新要求。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应加强青少年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教育、遵守和践行低碳生活伦理道德规范能力的培养,养成低碳生活道德行为习惯。从家庭生活的小事入手,加强青少年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知;家长以身立范引导青少年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强化养成训练,培养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等。这些都是青少年低碳生活伦理素质家庭养成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的珍视,要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重构,注重对审美境界的引导,更要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道德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都源于生命,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引领学生在对道德的追寻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高校德育中的生命缺失与高校学子由于对生命认识的无知而产生的生命困顿现状,使得生命道德教育成为迫切需要。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结构上包含如何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如何符合生命需要两个层面。追根溯源,则需要确立道德意义世界,终极价值关怀与意义指向方能担当起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信念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的就是实现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理应因此体面地活着。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应保障劳动者体面地有劳动,即体面地就业。劳动者体面地而非痛苦地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体面生活实际是美好生活的另一表达。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维度恰相对应,启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体面劳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17.
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死亡的洞见、对生命个性的倡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中包蕴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张扬,齐美尔把生命高扬到世界终极本体的高度,以生命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进行现代性思考和批判的美学维度,并以此来建构其哲学与美学理论体系。齐美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死亡是生命的创造者,主张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根源于生命,是生命的形式。只有根据个体生命内部的精神需求来建设文化,美和艺术才能成为生命的意义依靠。面对现代性的困境,齐美尔提出了审美化生存的救赎方式,并认为根源于生命的艺术的完成也是生命意义的完成和实现,生命性的艺术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9.
尼采站在反对基督教和自柏拉图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的立场上,反对信仰永恒的上帝,以永恒回归对终末提出说明。他认为在人生的回归中,后来的生命与已有过的生命在内容上一致,是已有过的生命的完全重复,再来的生命不是一种新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而是这一致而同己的生命的重新再来。他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以权力意志肯定“我能”而否定“顺从上帝”,以永恒回归强调生命的独特性,以彻底的虚无激励人追求成为生命的强者,从而揭开人生真相。  相似文献   

20.
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实践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涵决定了生命教育的两个基本原则:生命为本与生命在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为本,必须立足于当下生命,以积极建构为价值取向,以自我建构为根本途径,从而建构其合法性。生命教育体现生命在场,必须以生命化消除教化、以生命叙事消除话语霸权、以生活化超越课堂从而建构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